應用階段就開始有了一定的技術門檻。微博的碎片化信息,有幾個特點。第一是更新快,所以很容易沉溺進去;第二是信息量大,目標信息很容易被淹沒;第三是以人為組織特點的技術關系,并不容易對信息重組。因此,對信息重組就成為新的商業機會。
如同互聯網初期的信息迸發,由此呼喚出谷歌和百度一樣,如何使微博信息進行重組,就是需要考慮的問題。人工或半人工對微博信息進行分類重組,形成網頁頻道,由此制作成為所有微博用戶為網站打工的新型門戶站或垂直專業站。在應用階段,一切商業皆有可能。這個時期也會是草根創業、投資機會等的時代,如同1995~2005年的WEB互聯網。
第三階段是信息極大爆炸,建立在微博信息重組上的應用都已經多到需要再次分類導航。那么微博時代基于對碎片化信息的匹配重組搜索的需求應運而生。類似于網頁搜索的,微博也會產生各種參考權重,如粉絲數、評論數、轉發數、核心關鍵詞、用戶權重等等。
在Follow5創始人于鯤鵬看來,微博未來的盈利模式大致可以從三個層面考慮。
一是“媒體”層面。基本上現有的媒體有多少種盈利模式,在微博中都有發展的可能,包括廣告、內容付費、服務收費等;
二是“客戶關系”層面。微博的誕生豐富了傳統的客戶接觸中心/客服中心的概念,使得企業/產品可以直接與自己的用戶進行交互,這里必然誕生出若干新的盈利模式;
最后是“行為分析”層面。用戶在微博上發布自己的一舉一動、喜怒哀樂,海量的數據中勢必透露出自己的消費習慣和傾向,這對于如饑似渴的企業來說,都是難得的商機。
新浪首席執行官曹國偉曾表示,微博未來的盈利來自于無線和實時搜索。在發布第一季度財報時,新浪微博已經有35%的內容來自手機發布。這方面收入可以來自于與運營商分成。實時搜索將實時更新的社交網絡信息進行篩選,提供給用戶。隨著用戶對信息的實時性和速度的要求提高,這方面的業務前景客觀。Twitter與Google雙方的合作,就是先例。
正因為這些頗具想象力的盈利前景,激發了許多人的創富行動,有人還稱微博是“繼門戶、搜索之后,互聯網產業的下一座金礦”。
接下來我們將介紹幾組因微博而生的創富機遇,記錄并解剖他們的創富故事。
新浪微博:第三方開放平臺
上線時間:2009年8月
所謂背靠大樹好乘涼,新浪微博無疑是2010年最賺眼球的微博平臺。
“我就是要告訴大家我們要打仗了,要打‘微博之戰’,對手就是新浪微博”。曾多次“言退”的張朝陽突然高調宣布“兩年再造搜狐”。在他看來,新浪只是運氣好。他本人更是親自出山抓搜狐微博,投資不封頂,資源全用上。
刺激張朝陽神經的,是新浪微博在上線后的短時間內,便匯聚了幾千萬的用戶織圍脖。
2009年8月13日,新浪網某員工發布了他的第一條微博:“新手上路,請多照顧”,這幾乎也是目前能在新浪微博上找到的最早發布的微博之一。
新浪微博之所以能在短短的時間內聚集幾千萬用戶,靠的是“用20%明星用戶來吸引80%普通用戶”的做法,這種做法效果立竿見影。去年10月底,新浪微博的用戶規模率先突破5000萬。
根據瑞信集團最新的投資報告,截至2011年1月底,新浪微博“粉絲”人數排名前100位的用戶的粉絲總量為1.982億,環比增長16%,相當于Twitter的68%,并且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完成對Twitter的超越。其中,微博女王姚晨的粉絲用戶今年2月16日更是突破了591萬。
據有關報告顯示,新浪微博的用戶也比較活躍,這與其從推出之初就堅持名人戰略有關,容易吸引普通用戶的眼球。
對于為何推新浪微博,新浪總裁兼CEO曹國偉表示,微博這個產品肯定是新浪未來一個非常有戰略意義、非常重要的產品,因為它是真正能夠體現互聯網所有的特色,也能借助他們很多優勢的一個產品。作為關系類產品,微博有著比以往IM、博客、SNS等都更貼近用戶需求,及更便捷使用的產品特性。微博帶給新浪的核心價值是改變人們以往認為新浪缺乏競爭產品的觀念,同時也為新浪帶來大量年輕用戶。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