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是海爾、巷尾是格力、中間還有個美的,在家電制造企業高舉品牌的旗幟、在全國各地尤其是縣鎮攻城略地開設專賣店的今天,上述情景已是現實。然而,誰才能真正扎根,穩居市場?最終拍板定論的是消費者,他們說好才是真的好。而江山的拿下,那還得靠成千上萬個商家的努力。
消費者:
專賣店的價格相對實在
新興的農資經營戶鄧先生最近在某家電品牌專賣店買了一臺液晶電視,觀看效果相當不錯。不過,從比較到最終拍板,鄧先生可是費了一番周折。他特意讓朋友了解過肇慶市區的價錢,結果本地要貴大概一、兩百元。但精明的鄧先生還是沒有舍近求遠,“差價和路費相抵,沒必要啦”。
經過此番“異地較量”,鄧先生對專賣店又多了份認同“專賣店的價格不亂來。”的確,盡管如今家電銷售渠道是百花齊放,然而,看似透明的市場價格,在很多時候卻讓消費者摸不著頭腦。前段時間,河源的羅先生咨詢南方農村報記者兩款家電下鄉冰箱和洗衣機的限價,他懷疑鎮上一家綜合賣場虛標高價,結果正如其所料。憤怒之余,羅先生決定“以后都不去他那里買了。”
除了價格,服務也是消費者關注的重點。懷集冷坑鎮的李先生認為,專賣店應該有更多的選擇和更好的產品質量。可惜他看中的品牌的專賣店在縣城,由于擔心售后維修慢,他只能舍棄心水品牌。云安南盛鎮的莫先生還考慮到送貨的問題,如果專賣店在鎮上開的話,物流費用和速度的問題應該得到改善。
企業:
開專賣店彌補市場空白
消費者對專賣店的感受和認識,恰恰是廠家在建設專賣店過程中有意而為的結果。事實上,不少家電制造企業在自建渠道時,并沒有大聲叫板賣場,尤其是對全國連鎖。企業在接受采訪時,一般只是謹慎地形容專賣店為重要渠道而非主要,而專賣店的開拓往往也避開了和連鎖賣場的正面交鋒。
基于成本的考慮,連鎖賣場的店面難以在城市的郊區、經濟規模相對小的縣鎮推進,企業開設專賣店的足跡剛好彌補這一市場空白。中國家電商業協會營銷委員會副理事長,著名家電產經評論家洪仕斌認為,專賣店的首要優勢是購買便利性。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不少農村消費者對鄉鎮、甚至縣城商家售賣的家電并不信任,一是認為價格貴,二是感覺質量不好,因此,有條件的消費者不惜長途跋涉到市區乃至到廣州購物。
商家:
專賣店要入鄉隨俗
記者走訪多地縣鎮專賣店發現,不少商家都有其獨到的待客和服務之道。在不少縣鎮專賣店里,除了統一的門面、精致的裝修外,一張茶幾、幾張椅子成了必備之物。顧客看久了,店員便招呼其坐下,再奉上一杯茶,操著家鄉話攀談起來。
清新禾云鎮的甘先生兩夫妻今年開始嘗試涉足專賣,最大的轉變是財務管理更加規范,而招待顧客,兩夫妻仍然延續了此前熱情、周到的服務態度。在采訪過程中,剛好碰到一位顧客要求盡快修理好脫水機,甘先生隨即表示盡量在當天修好,不行就送一臺周轉機過去讓顧客臨時用著。
“通俗地講,老板首先要會做人。”洪仕斌認為,經營鄉鎮市場是一種關系營銷。專賣店固然對店鋪形象有提升作用,但消費者是否買專賣店的產品更看老板的個人魅力和人際關系。
鄉鎮經營除了要做好服務,更需要入鄉隨俗的活動。洪仕斌表示,商家可以借趕集、過節等時機舉行抽獎、玩游戲等活動,聚集人氣,采取農村消費者喜聞樂見的促銷方式也是銷售成功的關鍵。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