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下雨天,倫敦最繁華的牛津街也不缺購物者。一位年輕女性走出以廉價著稱的Primark服飾店,雙手提著6、7個棕色紙袋,里面塞滿“血拼”戰利品。一個不堪重負的紙袋破裂,五顏六色的衣服散落一地。令人驚訝的是,這名女子因為衣服已被雨水打濕而懶得撿起來,任其堆在人行道上。
沒錯,這就是當今時尚的寫照:產品泛濫,價錢低得近乎垃圾。商家宣稱,這是一個“快時尚”時代,任何人都能更快、更多、更便宜地擁有時尚成品。然而,流行周期縮短和成本縮減是一場慢性掠奪,“快時尚”引發的社會問題不容忽視。
制衣不如賣衣
“快時尚”大行其道,徹底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和零售業的生意模式。
在英國,人們如今擁有的衣物數量是30年前的4倍,每個人一年平均花費625英磅(1英鎊約合1.61美元)購置衣物,每年新購衣服28公斤,全國每年消費172萬噸時尚產品。值得注意的是,每年有同等重量的衣物被扔進垃圾桶,盡管它們遠算不上舊衣服。
數據證明,人們與衣物的關系正在改變。以前,人們根據收入、需求和季節添置衣物,一件衣服穿上一、兩年是常事。在“快時尚”年代,人們對衣物的重視遠不及從前,時尚界的重心也從制造向銷售傾斜。
因為深諳此道,英國服裝連鎖店Topshop創始人菲利普·格林獲得巨大商業成功。他在2002年以8.5億英鎊購得阿卡迪亞集團,將這家服裝連鎖企業打造成英國的“廉價時尚天堂”。
格林以此為基礎成立Topshop連鎖店,以普通人能夠接受的價格,銷售設計、剪裁貼近國際一線品牌的時裝。成立3年后,Topshop半年內的銷售額超過10億英鎊,而當時整個英國服裝市場全年銷售額不過70億英鎊。
對于收入有限的愛美人士,遍布街頭的Topshop門店簡直是通往時尚T臺的捷徑。他們在時尚雜志上看到“式樣”,然后走進Topshop商店,以低價買到類似款式衣物。
對于渴望銷售業績的零售商,Topshop的成功模式值得標榜。低價只是Topshop成功的原因之一。緊跟市場潮流、迅速調整供貨品種是Topshop吸引消費者的另一主要原因,“快時尚”成為行業標準。
時尚“快速反應”
“快時尚”不僅改變了零售業的生意模式,還徹底改變了時尚業產、供、銷各個環節。
當商店隨著潮流變化調整供貨,“快速反應”成為競爭制勝的關鍵。服裝廠強調的不是數量而是速度。每個零售商都渴望得到反應最快的供貨鏈條,生產周期不斷壓縮,從幾個星期縮短為幾天甚至幾個小時。
提高生產速度的同時,服裝加工廠的工作時間變得更加靈活。由于時尚潮流變化如此之快,零售商往往不到最后一分鐘絕不下單訂貨。無論白天黑夜,只要英國的設計團隊出圖紙定稿,專門與供貨方聯系的買家就會發出傳真,聯系遠在發展中國家的服裝加工廠。
幾年前,一家大型零售商的單筆訂單通常會約定,在20個星期內生產4個款式的衣物共4萬件。如今,服裝加工廠已經很難接到生產周期如此長的大筆訂單。如果有零售商愿意在5個星期內訂貨1萬件衣物,任何一家服裝廠都會感到幸運。
作為時尚界的第一支“快速反應部隊”,Topshop成功將生產周期從9個星期壓縮至6個星期。這個紀錄很快被刷新,英國另一服裝連鎖店H&M只要3個星期即完成從設計到商品上架的全過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