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風險?
兩位教授提出了降低風險系數的幾個技巧。其一:加快流程。不過這可能牽扯到運營地的搬遷。與大多數服裝工廠轉移到第三世界國家以追求低成本的做法恰好相反, Zara開創了極速供應鏈的經營方式,顛覆了傳統,并證明了對市場變化具備快速響應能力比在第三世界建立工廠能夠創造更高的效益。奈特西指出,很多傳統的服裝零售商可能沒有考慮到把生產工序外包給低生產成本國家所帶來的風險。他們一下子需要考慮到很長遠的事情,譬如需要考慮生產什么產品、生產多少、在哪里生產等一系列問題,而決定一旦做出,就很難再更改,因為整個流程需要很長的時間。
其二:轉移風險。通過調整與員工、供貨商或顧客等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將風險轉移出去。電話呼叫中心LiveOps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公司與員工的關系從傳統的長期聘用轉成特約聘用,這樣一來,傳統呼叫中心低效或怠工的風險就轉移到員工身上,而員工為了贏得工作時間的自主和在家工作的方便,也愿意承擔風險。
除了縮短流程和轉移風險,另一種降低風險的技巧是:提高客戶信息準確度以配備相應商業模式。例如: 網絡家具零售商盟尚家具設計公司(MyFab)提供設計圖目錄,讓顧客投票選出最受歡迎的式樣再進行生產,然后由工廠直接送到買主家里。 如此一來,公司避免了缺少貨源或囤積存貨等風險。
不過,如未能考慮新的風險因素,以上策略可能適得其反。對LiveOps來說,自由職業者和獨立承包商的可靠性便是公司必須考慮的新風險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新的風險管理能力可以轉化為企業的競爭優勢。
風險并不總是一件壞事,優秀的經理人應該敢于承擔更大的風險。好比在汽車租賃行業,最主要的風險因素是作為固定資產的汽車未能得到充分使用。傳統租車公司按日計算租車費用,而Zipcar公司顛覆傳統,按小時租車,從而省卻了需要配備更龐大的車隊和設置更多營運點所帶來的費用。
在兩位教授看來,專注于以風險管理為基礎的商業模式創新不僅具有可預測性,也可節省龐大的研發費用。商業模式的創新通過系統有效的程序,以較少的資金,創造相對明朗和可信的利益。此外,與技術創新不同,商業模式創新無須藍本、也無須投入大量的測試。
奈特西以他的祖國俄羅斯為例,指出政府投入巨額資金開發新型技術和納米技術,力求以此重振經濟。但事實上,俄羅斯經濟大多用不上納米技術,俄羅斯經濟靠的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氣,像納米技術這樣的新興產業需要10年、15年甚至20年時間才能達到商業化應用。但大多數俄羅斯企業的商業模式是低效的,因此,商業模式的創新將更適用,因為與技術創新相比,它無需投入大筆資金,成效也快得多。”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