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依賴于社會化的生存”
格萊珉銀行發明了一種基于SNS的借貸方式,即一種社會化的人際信貸關系。一個想要申請貸款的人必須首先找到第二個人,向其說明格萊珉銀行的規范。對于一個不識一丁的村婦來說,她常常很難說服她的朋友——她們很可能害怕、懷疑或是被丈夫禁止不許和錢打交道。終于,第二個人被格萊珉為其他家庭所做的事感動了,她決定加入這個小組。于是這兩個人就再去找第叁個成員,然后是第四個、第五個。這個小組的組長通常是五人中最后一個貸款者。
這個貸款小組的5個成員必須一起到銀行去接受7天培訓,每個組員必須單獨接受考試。在考試前夜,每個貸款者都十分緊張,在神龕里點上蠟燭,祈求真主保佑。她知道,如果通不過的話,不僅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小組的其它成員。考試造成的壓力,有助于確保篩選出那些真正有需要而且有上進心的人。
一旦全組都通過了考試,其中一位組員申請第一筆貸款的那一天終于來到了——第一筆貸款通常是25美元左右的規模。她是什么感覺?這筆錢在燒灼她的手指,淚水滾下她的面頰,她一生中從沒見過這么多錢!
格萊珉銀行的每一個貸款者幾乎都是這樣開始的。過去對于家庭來說,她只是一張要吃飯的嘴,一筆要付的嫁妝費。但是今天,平生第一次,一個機構信任了她,借給她一大筆錢。她發誓,她一定會還清每一分錢。
小組如果能按時還款,累計到一定的份額,信用額度就會增加,組員們能借到更多的錢。當小組中有成員不能還貸的時候,別的成員就會幫助她(雖然不承擔連帶責任)。如果小組自己無法解決問題,這個小組在今后的幾年里,就沒有資格再申請貸款了,甚至會被停止貸款。這其實是為還貸加上了一道熟人社會的道德保險杠。
小組成員不會輕易違約,因為這個小組對于她來說,是她最最重要的社交圈子,那些組員是她最親密的伙伴。一旦違約,那么她在村里的信用也會受損,很難再生活下去。
“貸款者、存款者、持股者,三位一體”
有人把尤努斯比作“喬布拉村里的喬布斯”,他把格萊珉銀行的金融產品做到了極致,把復雜深奧的金融產品設計成“傻瓜式的”,讓不識一丁的農婦都一眼就能看Cye明白,使得一名格萊珉銀行的貸款者,逐步變成為這個銀行的存款者,還極有可能成為這個銀行的持股者。通過這種叁位一體的方式,不光把客戶的信用,甚至把客戶的命運也緊密地與格萊珉銀行捆綁在了一起,成為忠實的“格萊珉信徒”。如今,格萊珉銀行的貸款者擁有銀行94%的股權,另外6%為政府所擁有,是一所名副其實的“窮人銀行”。
過去30年中,格萊珉銀行在孟加拉國46620個村莊中建立了1277個分行,服務了639萬借款人,間接影響到3150萬人,其中96%為地位低下的婦女。而格萊珉銀行的貸款還款率竟然高達98.89%,2005年的贏利達1521萬美元,今天,格萊珉銀行每年發放的貸款規模已經超過8億美元,全世界超過60個國家的政府在各國農村“山寨”效仿“格萊珉模式”!
社會創業,并非一定是做慈善事業。社會創業照樣可以以商業利益為目的,但是它的社會效益卻遠遠超越了它的商業目的。格萊珉銀行是一個典范,它顛覆了“銀行”和“窮人”的傳統定義,用創新使“扶貧”變成了一個能夠良性循環的規模化的商業活動。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