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頗具警示作用的法庭判決令德國醫療保健巨頭拜耳集團(Bayer)著實吃了一驚。印度某專利法庭作出裁決,要求這家年營收6,000億美元的全球性制藥巨頭允許印度一家名不見經傳的非專利藥公司出售拜耳旗下大名鼎鼎的抗癌藥物多吉美(Nexavar)的廉價版本——盡管沒有人否認這款藥仍受專利保護。法院裁定拜耳有義務使印度需要多吉美的病患都能買得起這種藥物。
經常在專利訴訟中代表制藥公司的凱壽律師事務所(Kaye Scholer)律師薩普納·帕拉(Sapna Palla)表示,該印度法院的裁決非常“武斷”——為何獨獨是多吉美而非其他高價藥物呢?她表示,該判決“將損害印度創新型制藥產業的長期發展”,她預測該判決將“阻礙印度的外商投資”,因為這將使印度的專利體系受到懷疑。(拜耳集團也對此裁決表示不服。)
制藥公司有權給新的創新型藥物制定高價,這是制藥業的一個基本規則。由于有90%的實驗性藥物因未能證明安全有效而宣告失敗,我們需要數十億美元銷售額的前景來吸引投資者和企業對藥物研發工作進行投資。專利保護并非促進醫學研究的最理想方式,但目前也沒人能拿出更好的替代方案。
對于該案,該印度專利法院和起訴方Natco制藥有自己的說法。印度有成千上萬腎癌或肝癌患者無力購買多吉美。只有其中一小部分人能夠用上此種藥物。
致力于為發展中國家民眾爭取新藥的組織“知識生態國際”(Knowledge Ecology International)稱,多吉美一年的用量售價高達6.9萬美元,是印度國民人均收入的41倍。若一種藥物的一年用量是美國人均收入的41倍,其售價將高達160萬美元。而Natco公司的相應定價是多少呢?——177美元。
而實際上,在美國,多吉美的美元售價比印度更高。若按照批發價計算,平均每位肝癌患者每10個月用量售價8萬美元;而腎癌患者每年用量的價格則為9.6萬美元。當然,付錢的不是他們自己。保險公司將支付大部分的費用。在美國分攤多吉美銷售業務的拜耳及其合作伙伴Onyx制藥之間有一個合作項目,確保符合條件的患者自己負擔的費用不超過100美元。它們也有其他各種項目,用以確保沒有醫保的病人同樣能夠用上該藥。
在美國,即便是市場大量供應的普通藥品,病人不用自己買單的現象也越來越常見。有保險的病人用4美元就能買到市場價160美元的專利藥立普妥(Lipitor),余下的費用由該藥物制造商輝瑞(Pfizer)承擔。與此同時,輝瑞公司也正在與健康保險公司談判,說服它們購買輝瑞的立普妥,而不是每月120美元的非專利藥版本。
對于“特殊藥物”(指需要予以特殊保管或監測的處方藥,通常被用于復雜病癥、慢性疾病或者昂貴的治療過程——譯注),如眼下制藥行業極為普遍的抗癌藥,情況就更是如此了:買單的不是病人,而是保險公司或政府。這就是為什么制藥公司將政府和保險公司稱為“付款人”。
因此,制藥公司可以為新藥定出以個人之力完全無法承擔的價格。我找到了10種每病患每年用量的價格超過20萬美元的藥物,其中包括賽諾菲(Sanofi)旗下健贊制藥(Genzyme)、Biomarin制藥和Alexion制藥推出的藥物,以及Vertex公司新推出的囊腫性纖維化藥物Kalydeco,它是第一種針對導致此種肺部疾病的基因缺陷而設計的藥物,但只適用于擁有某種特定基因突變的小部分患者。
一種療效甚佳的30萬美元的藥物和一種效果欠佳的3,000美元的藥物,哪種更好?盡管這一問題尚不存在定論,但前后比后者優越是有可能的。這些藥物之所以能定出如此天價,是因為那些“付款人”會買單。Alexion制藥的Soliris專治一種破壞血細胞或損害腎臟的罕見致命綜合征。“盡管用藥價格高達每年40萬美元,但對于患有該種疾病的小部分人群而言物有所值。”桑福德·C.伯恩斯坦咨詢公司(Sanford C. Bernstein)分析師杰弗里·博格斯(Geoffrey Porges)表示。何以見得?——Alexion公司的股票走勢近期一直優于蘋果(Apple)。這將使更多的公司對罕見疾病更感興趣。我們還未達到每個病患每年用藥價格達到160萬美元(人均收入41倍)的程度,但有理由相信這不無發生的可能。
但將這些藥物引入其他國家往往意味著放棄更多東西。一位高管曾告訴我,他在新興市場推廣這些超罕見疾病藥物的的策略就是先給任何需要這種藥物的人提供用藥。然后試圖說服政府或保險公司為某一個病人全額支付藥款,再換下一個病人,以此類推。關鍵在于這種藥物物有所值。
即便是在多吉美售價年“僅”8萬美元的美國,同樣的策略仍能奏效。假設拜耳生產的多吉美成本能與Natco的成本大致相當,它從每單位用量所獲利潤或可抵Natco從400單位用量所獲利潤。它需要在財務表現上更上一層樓,但也需要設法讓該藥物可以幫助到世界各地需要它的患者。制藥行業的新契約可能是這樣的:公司可以收取任意的高價,但他們必須同時確保患者能夠用上該藥物。當然,這一體系能維系多久,誰也說不準。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