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一直是備受互聯網世界推崇的一種商業模式,很長一段時間內人人都覺得“免費”是數字網絡時代的商業成功定律。微信、微博、電子郵箱、360軟件、維基百科等免費網絡工具或網絡服務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的行為方式;利用互聯網可以收看免費的電影以及下載海量歌曲,而不用為此付費;相對于傳統電信及郵局郵件而言,實時的網絡通話及電子郵件因為其幾乎免費的成本和使用的便捷性改變了相當一部分人的生活和工作習慣;大量的門戶網站和專業類細分網站向我們提供了無窮無盡的信息資源。所有這一些都將互聯網服務和免費劃等號,好像用戶就應該享受互聯網服務。
過往的很多互聯網巨頭都會煞有其事地告訴你,比特經濟籠罩下,一切由信息構成的產品的邊際成本都在趨零化,互聯網信息類服務的定價就應該是零。一方面就像摩爾定律所指出的那樣,電腦處理器的價格平均每兩年下降一半,網絡帶寬和存儲器的價格下降的速度更快。互聯網的作用就是將三者融合在一起,加速價格下降的趨勢,使得在線網絡每年以近50%的速度貶值,很多的互聯網服務能以免費的方式為用戶提供服務。另一方面龐大的互聯網用戶為交叉銷售帶來了無限的可能,一旦某種互聯網服務聚攏足夠多的用戶,就一定能通過附加其他服務或商品獲利。
可即便硬件及帶寬成本降到最低,難道互聯網服務就應該天然免費?
一方面:除了硬件及帶寬投入,互聯網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這就意味著要投入巨大的成本。目前互聯網企業是期望通過積累足夠多的用戶,帶動CYE廣告收入,以廣告收入來支撐業務發展。這類型的免費業務都是要有依托的,拿什么來支撐全免費是關鍵。長期以來互聯網在國內是野蠻式生長,不少互聯公司在互聯網免費、自由、共享的口號下,通過不合理甚至不是合法的手段聚合內容,轉手將各種內容免費提供給用戶,通過交叉銷售獲取大量的收益。這絕不是一種健康的商業模式,也不是“免費”的商業模式,而是一種掠奪式“免費”,通過掠奪上游的知識資源討好用戶獲利。真正良性的商業模式一定是能夠讓整個商業鏈條內的各方都能獲益。
另一方面免費本身并不是用戶的需求,用戶需要的高質量的服務和產品。誠然,用戶的支付習慣需要一段時間的養成,長期來看,只要內容足夠優質,輔助足夠通暢的支付通道,用戶一定會對優質的內容付費。很多人覺得互聯網服務所提供的服務都應該免費,除非那個功能對用戶而言特別需要,否則很難找到付費用戶,而且現在很多互聯網服務都是免費的,或者有替代品,或者需求不會那么急切……總之,付費是很困難的。可是從亞馬遜和蘋果的經營情況就可以清晰的看出,為優質內容付費是成熟用戶的自然行為,更是成熟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相比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因為屏幕制約及操作的簡化,不可能再像互聯網類服務一樣通過免費聚攏大量人氣后,再通過附加廣告、游戲、電商、增值服務等獲取多類收入。同時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用戶體驗感更強,希望獲得的是更便利、更優秀的應用體驗。從業者只能以匠人的精神雕琢優秀的產品,以產品立身。在沒有交叉銷售支撐的情況下,收費就不可避免,只有持續的商業收益才能維持大量的用戶服務和產品持續優化。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