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基本判斷是,“邏輯思維”的受眾們應該都是自認和網絡文學的讀者不是一個群體的吧?
我個人不喜歡“邏輯思維”的視頻,用魏武揮老師的話來說,這就是加持版的心靈雞湯“…而我也不認為一個人可以做“萬事通”,所以當在每一個場合總是能看到這個羅老師的時候,我會私下揣測,怎么可以有人又講媒體,又說新媒體,還能搞自媒體,又說傳播廣告和營銷….尤其是講互聯網方面的東東,不能說不可以講,可以這個行當是GEEK的,而不是媒體人的,但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喜歡聽媒體人或者自媒體出來“講課”和“做培訓”?
難道是這個圈子現在“實干”比較難?所以才會更流行講課和培訓?誰知道。
上面這段有點個人的偏見,但從商業來看,羅老師的“供養”和“包養”不能稱之為商業模式,因為這是太個人化的案例了。
而“打賞”卻是可以作為商業模式存在的,其實不僅是網絡文學圈采用打賞體系,包括YY、9158等網絡秀場也多是依靠“打賞”體系實現虛擬物品銷售實現盈利的。
根據YY2013Q2財報顯示,增值服務收入為3.667億,“YY音樂每用戶平均收入為269元;付費用戶人數增長173.7%,至63.5萬人”—這可都是一個一個鮮花打賞那些YY秀場的歌手們的商業業績啊。
“打賞”這個商業模式,是繼騰訊QQ會員付費和網絡游戲包月or道具收費后的一個面對個人用戶的“成功”商業模式,這種模式不僅有“特權”和“炫耀”的機制,更是讓屌絲和有錢人能夠在一個陣地里“斗氣”。
這和當年在園子里聽戲,沒錢捧人場有錢捧錢場是一個路數,是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復蘇。
既然提到羅振宇,那么來聊聊媒體吧。
媒體的大新聞是貝佐斯買下《華盛頓日報》,很多人開始討論這對國內媒體的意義和轉型意義等等,其實,這沒有一點可以說的——咱們的媒體基本上都算是被“供養”的,國有資本。
歐美的媒體分為兩部分,有一小部分是被國家供養的,有不大部分是市場化的;市場化的這部分要么去賺錢,要么被有錢人“供養”。
被有錢人供應,對于媒體、文化人、藝術家們而言,在西方是平常的事兒;在咱們這兒,讀書人自古以來也是“被供應”的.. 修的文武藝,賣于帝王家。
不過現在,被供應的和供養的都不舒服,所以干脆破墻而出,求個打賞,舒坦些。
最后,提示各位被大佬們和業內視為“屌絲”的諸位,每個月花個八百十塊錢在網上就不少樂,至于那些萬兒八千的“土豪”們,咱們還是叫個好,湊個熱鬧就夠了,量力而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