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一男:華為最牛的人
楊元慶25歲才畢業進入聯想。在他這個年紀,李一男在華為已經是“一腳踢死牛”的主兒了
唯獨,只有,僅僅只有李一男離開公司后,華為專門在《管理優化》報上登載了李一男的長篇辭職聲明
現在李一男到了產品部,他那個部門少1萬恐怕通不過吧
1996年,我剛到華為公司,對華為的一切充滿好奇,看到一張張政治局常委來華為視察的照片,我問同事宋婕:“標題上說‘華為公司技術人員向某某中央領導匯報’的小伙子是誰啊?好像每張都有他,小伙子很牛嘛!”
“小伙子?他不就是李一男,華為公司常務副總裁嗎?!”
李一男!我來的那一年,他26歲。
而他成為華為公司的副總裁時不是1996年,而是1995年,他25歲。很多人認為1995年華為還是小不點吧,但1994年的時候,胡錦濤就到華為參觀了。1996年的時候華為已經有3000人,年銷售額是26個億。
中國年輕一代管理精英中的大哥大級的偶像是楊元慶。他25歲才畢業進入聯想。在他這個年紀,李一男在華為已經是“一腳踢死牛”的主兒了。就是現在,李一男也很小,1970年出生的,楊元慶已經沖上40不惑的大關了吧。
李一男,華中科大少年班本科,1993年從該校碩士畢業后進入華為研發部,憑借出色的技術、業績及領導能力,1995年升任主管華為最要害的部門———中央研究部的總裁、公司副總裁,1998年任華為公司常務副總裁,1999年任華為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總裁。2000年離開華為,獨立創辦北京港灣通信公司,自主研發、生產、銷售,剛一起步,年銷售額就達到2億元,兩年就得到10個億的風險資本。由于近兩年通信業環境不好,加上畢竟成立不久,公司的運作還有些困難。但我相信只要氣候轉暖,他一定會成長為一個通信業巨人。我回過頭來修改稿子時已是10月份,我聽說港灣公司2003年的銷售額可以達到10個億。
還是說他在華為公司的經歷。
大家知道,副總裁也有甲乙丙的,他是主管研發的常務副總裁。華為就靠研發吃飯了,直到現在,華為還是研發人員最多,收入最高,當然地位也是最高。李一男當時的實際地位和權力僅次于“左非右芳”。
華為的研發有那么重要嗎?舉個例子。你知道華為決定上3G意味著什么?意味著4000名骨干研發人員將耗費數年做3G的研發,意味著你要養活這4000人數年,可這3G牌照還不知什么時候發,更何況市場、生產還將做大量的投入和支持工作。最關鍵的是如果3G不成,華為何去何從將成為難題,甚至會有滅頂之災;如果成了,市場接受了,對華為將會意味著新的輝煌,對世界的移動制造業的格局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不說成敗,不說其他投入,僅4000人3年的工資至少15個億以上,3G的牌照遲發一天,華為的成本支出就是300萬元。我們很多所謂大企業是在做貿易,做組裝,這個不賺錢再換一個。而華為呢,一項研發投入進去只能是生死未卜的等待,殘酷到你可能回頭的機會都沒有。
現在3G研發不是李一男的事,但在華為公司研發史上,他做出了多少對公司發展具有革命性的決定啊。其實在李一男之前主持研發的是鄭寶用,鄭寶用是任正非創業的搭檔,相當于P&G(Procter & Gamble,寶潔公司,1837年以兩個合伙人的名字命名),不要以為他只是一位元老而已,他是華為公司研發的奠基人,管理上也有自己的一套辦法,不要以為他年紀已大,其實是上世紀60年代生人。2001年,鄭寶用因健康原因退出華為公司的管理層,他的為人和能力在華為都是廣為傳誦的,用年輕有為、才華橫溢形容他一點也不過分。
就是這樣一位既是元老(而且是元老中的元老),又年富力強,能力、資歷、成就不比任正非遜色多少的鄭寶用,在研發大權的爭奪中最后卻輸在了沒有華為創業背景、從華中科大剛剛畢業不久的“小孩子”之手。
這里面會不會有權力的斗爭?或許有,但我覺得揣度這些與“狗仔隊”性質無異。無論是不是權力斗爭,任正非也不敢把如此重的重擔放在一個承擔不起的人身上。華為公司的人才太多了,鄭寶用本人也是一個比較善于與人合作的人,華為現在掌門的副總裁絕大多數和李一男是一個年代進公司的,挑誰不好,干嘛非挑李一男吶?任正非也絕不會因為權力斗爭的原因扶植一個不懂研發不懂管理的人,華為是民營企業啊!要靠自己生存活命的。任正非的權威本來就不可撼動,無須通過這種權力斗爭來鞏固自己,而且,李一男絕不是聽話的那種人,相反很有個性,比他隨和聽話的副總裁很多。任正非自己雖說也是技術出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通信技術一日千里,他專業技術方面新的東西懂得越來越少,任正非能大部分判斷什么一定不可以做,但絕不至于能預測一定可以做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