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中的郭廣昌 這個七月,復星國際成功上市,郭廣昌的冬天似乎就快要過去了
郭廣昌這一次照例避開了媒體,避開了人群。
7月16日,當復星國際成功登陸香港聯交所,外界紛紛擾擾著他的身家又增加多少,在胡潤的富豪榜上究竟是榜眼還是探花。剛進入不惑之年的郭廣昌,清楚地知道朝自己的夢想又邁進了一步。
躲過了宏觀調控,躲過了重重危機,躲過了外界的懷疑和責難,這位幸存者仍然執著于這個夢想。——此次IPO集資所得,除了償還之前的銀行借貸,主要用于投資或收購鋼鐵、醫藥、零售、金融服務業及其他策略性投資。
碩果僅存,這四個字聽起來很有些悲凉。作為目前保存得最完整、還在整合之路上前行的民營企業家,原本低調的郭廣昌更加謹慎,在資本市場的鯨吞海喝、大刀闊斧的舉動之外,他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現在,只要一提到“德隆”二字,這個瘦弱的浙江男人臉色就會變得很難看。“復星和德隆完全是不同的企業,對比沒有意義!”他多次怒氣沖沖地強調。然而,無論如何劃清界線,他和當年的唐氏兄弟懷著同樣的野心——要做中國的產業整合者。
產業帝國之夢
“中國的經濟發展現狀使整合成為一種需要,其次,競爭壁壘在降低,中國社會在走向工業化、城市化、民營化,這個過程使整合成為一種可能。”——幾年前,郭廣昌雄心勃勃地發言,復星要做中國產業整合的領導者,擴張的版圖甚至是在全球。
郭廣昌心中的偶像是李嘉誠。在中國企業家群體中,多數人都有李嘉誠情結。他們崇拜李嘉誠,不是因為他錢多,而是因其高明的投資眼光和高超的資本運作技巧。錢多只是果,高明的投資眼光和高超的資本運作技巧才是因。
如今的上海灘和1960年代的香港有頗多類似之處——這是郭廣昌的觀察,任何一個善于把握機會的人都絕對不想錯過時機。
相比唐萬新、顧雛軍這些已經倒下的“前輩們”,郭廣昌有著不同的背景和資歷。
他出生在浙江東陽的一戶農家。那里盛行啃著霉干菜、寒窗苦讀的民風,鄉人頗能吃苦加之頭腦靈活,過去以盛產教授和院士聞名,如今出了不少民營老板。十年苦讀考上復旦哲學系后,郭廣昌在校期間是個又紅又專的學生。畢業之后,他被留在學校團委做學生工作。
黨團干部的經歷,讓郭廣昌在學生時代就對中國的體制有所了解。這和他的師弟——盛大的陳天橋如出一轍。在上海灘上能夠創辦出本地最大的房地產企業之一,并成功參股、控股上海多家國有企業,復星都得到了地方政府有力的支持。
當時盛行出國留學的風氣,郭廣昌一度也有出國的計劃,但他最終認識到一點——自己的機會在中國。1992年,郭廣昌拿著原本用來出國的幾萬塊錢,和同在團委工作的梁信軍創辦了廣信咨詢公司——這是復星的前身,替一些公司做調查起家,什么七七八八的小商品、小生意都嘗試過。
讓郭廣昌和他的創業伙伴賺到第一個億元的,是做一種肝炎試劑。然而,郭廣昌認識到資本“四兩撥千斤”的魅力是在1998年,改制后的復星實業上市,復星一次性即募集資金3.5億元。從那時起,他就開始思索如何將產業與資本對接。
僅憑做實業的一點點積累速度,無論如何成就不了今天的復星。郭廣昌是個地地道道的資本運作高手。通過資本鏈來實現產業擴張,在短短十年間,郭廣昌控制了兩家香港上市公司,直接間接持股8家內地A股公司的股份,直接和間接控制上百家企業。而且,這是在上海,一個國有資本占主導、相對封閉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從早年創業到如今龐大的攤子,復星系的管理團隊一直保持著民營企業中罕有的穩定——清一色是當年一起創業的復旦師兄師妹們。五人分工有序,擅長大局思考的郭廣昌,掌控著復星系這所大船的戰略方向。創業伊始,郭廣昌掌握著最大比例的股份,之后創始人們的股權結構也一直沒有變化過。如果說過去,他們是搭檔和伙伴,如今就是大股東和小股東的關系。
一個帶點八卦色彩的故事可以說明這一點。當年復星創業的“五劍客”之一、負責傳媒體育產業的談劍,是郭廣昌的前妻、他當年的師妹。后來兩人離異,郭已再婚。如今,郭和談兩人仍共事,合作照舊。
“公對公,私對私,大家都能分得很清楚。”“復星雖然是家民營企業,幾個老板跟別的民營老板不一樣,他們更像是職業經理人。”復星集團的一位部門經理如此點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