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過冬天
2004年,中國民營企業的冬天毫無征兆地到來了。
中央開始宏觀調控,各項產業、金融政策驟然收緊。當年3月,復星間接控股超過30%的寧波建龍項目忽然被國家發改委緊急叫停,把剛剛以3個多億進入鋼鐵業的郭廣昌打個措手不及。跟著受挫的,還有整個復星集團的并購速度。
6月,產業整合的“先驅” —— “德隆系”頃刻間分崩離析,接著輪到了顧雛軍和他的格林柯爾系。同樣依靠并購大舉擴張、試圖搭建產融平臺的復星集團,很自然成為人們眼中的“德隆第二”。以質疑顧雛軍而聲名大振的郎咸平拋出了句狠話——“復星系是我下一個研究目標”。
為此,復星集團高層特意到北京進行公關,希望新聞媒體不要對其進行“跟風”報道。之前,關于復星資金鏈緊張的傳聞早已流傳開來了。
當年9月,復星請來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為其做《復星集團財務分析報告》。這份“體檢報告”表明,截至到2004年6月30日,復星集團負債總額228.17億元,資產負債率為68.88%。而郭廣昌稱,會很快將負債率降至60%以下。
同時出臺的,還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做的《復星集團的市場地位、競爭力和多元化發展戰略的初步研究》,郭廣昌試圖通過“國研報告”對復星集團多年來的多元化思路加以驗證。也幾乎在同時,郭廣昌正式宣布復星將收縮戰線,淡出四大主營業務之外的其他行業。
非常時刻,安全第一。為避開“利用收購金融企業空手套白狼”之嫌,郭廣昌暫緩了對金融企業的并購,他將手中持有的銀行股權部分出售,而對控股的德邦證券引入國際投資銀行進行多元化改造。他一臉誠懇地宣稱——“我們從來沒有炒過自己的股票,德邦證券也從未挪用過客戶的保證金。”
在這個寒冷的冬天,“規范”和“透明”成為郭廣昌最常講的兩個詞,也是他抵御外界責難的兩樣法寶。現在的他,很不愿意再來談“整合”這個話題了。
然而,就在安永和國研中心為復星做報告之時,一家名為復星國際的公司在香港悄然注冊,復星國際全資擁有復星高科技集團的所有資產。這正是他當時為復星高科技集團整體上市所做的一步。
這個執著、精明的浙江人并沒有輕易放棄他的產業帝國夢。
最大的敵人
幾年前,某雜志刊登出中國十大資本運作高手。其中多數,或鋃鐺入獄或深陷資金危機,譬如唐萬新,譬如嚴曉群。
在十個人中,郭廣昌是年紀最小的,步子卻邁得最穩。經過調整后,郭廣昌的產業擴張策略開始“有所為、有所不為”——重點放在醫藥、房地產、零售、鋼鐵業。待外部環境稍緩和之后,復星再把金融業納入了進入的重頭。
關于外界近年對郭廣昌資金鏈緊張的猜測,一位接近復星高層的人士透露,“復星資金鏈并不會出現大的問題”。其一,復星一直以來是國內利潤最大、上交稅收最多的民營企業,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就會比較多;另外,“郭老板一直都很注重和銀行之間的溝通。”
單從產業結構來分析,復星目前有穩定的產業收益和投資收益兩部分。這或許還滿足不了郭老板謀求宏圖霸業的需要,但至少為集團提供了一部分穩定的資金來源。
這個七月,復星國際成功上市,郭廣昌的冬天似乎就快要過去了。
上市當天,復星國際的市值達到646億港元,郭廣昌持有復星國際共計29億股,其持股價值超過300億港元。
郭的“反周期”收購策略也曙光重現。
從2006年底開始,中國股市牛市的勢頭一發不可收拾,而房地產業也出現復蘇的跡象。這都為郭廣昌在資本市場提供了說好下一個故事的現實基礎。事實上,他早就行動起來——眼下,德邦證券的IPO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而2004年在香港上市的復地地產也定下了年前回歸A股的計劃。
郭廣昌的思路很清晰——整體上市之后,他會把復星集團各單元分拆上市,從香港和內地的兩個資本市場獲取更多的資本,來構筑他下一個產業整合計劃。
在復星內部,郭大老板的口碑不錯,對下屬謙和,做派也不張揚,身擁300多億身家,座駕不過是輛“2A8”。上至創業搭檔、下至員工們都很服他,公認他“思路清晰,善思辨”。對郭老板一路并購收購的舉動,一位復星人士評價:“從資本角度講,郭老板的決策都比較正確,收購都還是成功的。”
但是,他也承認,產業急速擴張的同時,當家人的管理和駕馭能力吃緊。“從經營權和話語權上說,我們對南鋼和復地實際控制力都不強。他(郭廣昌)還是太急了,如果收購之后,能再多花一些時間來梳理、整合,做得再扎實些,再做下一步的并購會穩得多。”
此外,復星集團前期并購進來的一些企業里,人心浮動,員工們擔心,說不定哪一天企業和自己就又被賣了。
并購強人,并不一定有能力做一個成功的整合者。
看來, 郭廣昌的敵人, 除了難以琢磨的宏觀經濟環境,除了有限的資本市場,除了難以突破的壟斷領域,還有一個——他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