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剛剛揭曉的胡潤百富榜上,富豪們的身影依舊熟悉,然而他們財富數據的“縮水”卻不免讓人感嘆,2007年以1300億元身價位居百富榜榜首的楊惠妍,今年位列第三,然而她所擁有的財富卻縮水到了330億元,僅是去年財富的“零頭”。
風雨飄搖中,財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地貶值,富豪們如此,普通百姓們也不能例外,受到這場金融風暴的影響,很多人的家庭資產也遭遇了較大程度的折損。從次貸危機到金融風暴,演變為波及全球的經濟衰退,這場危機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即便是最睿智的經濟學家,也無法斷言,這場危機究竟何時才可能化解。
危機當頭,各國政府都拿出了救市方案,試圖力挽狂瀾,減少損失。對于普通百姓來說,如何自救的話題也越來越重要,調整投資比例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在管理個人資產的過程中,通過不同投資產品之間比例的調整,達到風險控制的目的,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方式。盡管如此,很多人在進行投資比例的調整時,卻很容易為“貪婪”和“恐懼”這兩個敵人所主導,做出不明智的選擇。
一個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當股市高漲時,人們為賺錢效應帶來的興奮感所主導,不是適當地減倉,降低高風險資產的配置,而是不斷地加入投資,其結果往往是投資風險不停地積聚,當危機來臨時,深陷其中卻找不到挽救的辦法。
而當市場走入蕭條和衰退,恐懼的氣氛彌漫在四周,投資者又很輕易地被嚇住,要么把目光聚焦在一些低風險的市場產品中;要么變賣所有的金融資產,手持現金以保“安全”。很可能出現的一個結果便是,與好的投資機會失之交臂,追悔莫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