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風險理財產品可能有陷阱
專家提醒,盡管銀行理財、保險理財產品相對風險較低,但也有一些產品是與資本市場掛鉤的。目前部分類型理財產品面臨“零收益”,甚至虧損嚴重。市民要理性投資,提高專業知識,避免踏入理財“陷阱”:
陷阱一,預期收益高賺錢多。3月12日,中國銀行行使了“匯聚寶”三款外匯理財產品的提前終止權。此前,多家銀行也有部分理財產品由于收益率不及預期而提前終止。廣東舜華律師事務所律師廖治超說,監管部門有規定,理財產品說明書上不能再出現保本等引導性詞語。目前,理財產品說明書所稱的預期收益率,并不等于實際收益率,但從字眼上看還是有一定的誤導作用,預期收益也可解釋成到預定的日期能獲得的收益。
陷阱二,短期理財沒風險。某銀行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說,該行推出的短期理財產品占用資金時間短,可按周期隨時贖回,沒什么風險。但記者詳細看了產品說明書后,發現購買起點為5萬元,而且贖回須以千元為單位,保證理財賬戶不低于5萬元;如果投資者只買了5萬元,一旦有資金需求則無法部分贖回。
陷阱三,保險理財最保險。陳先生去年初投入20萬元購買投連險,到去年底資金已經縮水5萬元,最后他選擇了退保。業內人士萬先生認為,目前的市場水平下,中國并不具備發展投連險的市場條件。
陷阱四,境外機構更專業。陳先生花6萬元委托一家境外機構在內地的子公司理財,幾個月后發現只剩下1萬多元。對此,律師廖治超認為,一些境外機構成立的顧問公司根本沒有資格代客理財,但想要追討資金,需與境外律師進行協作,法律成本很高。最后陳先生只好作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