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麥道夫金融詐騙案中損失慘重的唐駿選中一家大型國有銀行私人銀行打理自身資產,因為他看好其短期、高效、靈活的產品投資風格。為確保資產安全,唐還在美國、瑞士和香港的私人銀行進行分散投資。但唐從不投資房產,因為他認為收益率不足。】
麥道夫傷害了很多人,包括打工皇帝唐駿。
“我對此不飽任何希望,這部分損失我已經歸入壞賬沖銷掉了。”唐駿作為麥道夫金融詐騙案的中國受害者之一,理應從其最初委托理財的幾家外資私人銀行獲取相關消息。但事實上,除了他親自問訊時才能得知外資私人銀行將聘任相關律師執(zhí)行司法訴訟程序,最大限度保全客戶資產安全之外,唐駿能做的,只能是無止盡地等待。
但唐駿不愿接受這樣苦熬的等待。最近他毅然選擇投身中資私人銀行。從2008年年中起,他選中一家大型國有銀行私人銀行,迷上了他所謂的“尋寶游戲”。融入中資,唐駿綜合配置私人銀行的結論是,每年收益率提升至10%-12%,中資行強大流動性產品的吸引力至少將保持3-5年,外資行短期無可匹敵。
轉向中資行
“我是在去年年底參加央視錄影,評說華爾街風暴的時候,正好談及麥道夫案,突然意識到自己同樣被騙了。”唐駿的開場白,的確有些驚訝。
一貫在投資領域嗅覺敏銳的唐駿,不小心在麥道夫案“摔了跟頭”——但背后的原因,是他對海外私人銀行業(yè)務有著極強的信任度,也不會時常關心自己的資產變動情況。
“長期以來,外資私人銀行中低風險產品的年回報率都很穩(wěn)定,基本在6%-8%左右。所以我也不大會經常關心它。”唐駿解釋說,這份慣性心理,在2008年底卻交出了一份令他難受的答案。2008年年底唐駿自己估算過,因投資麥道夫基金等海外私人銀行產品,共損失276萬美元。
讓他唯一生氣的,是每月和客戶們大談宏觀經濟走勢的海外私人銀行投資經理們卻絲毫未提及有關麥道夫的損失及后續(xù)追逃資金的情況。
吃一塹,長一智。他開始嘗試中資私人銀行的重要動因——看好后者短期、高效、靈活的產品投資風格。
“中資行向客戶推薦的產品,都是時下最適合中國富豪風格的。”他眼里的國內富豪風格,便是靈活的現(xiàn)金流動性。其運作模式大致如此——銀信合作的信托集合計劃將某些房地產企業(yè)的項目進行融資或未上市公司股權投資業(yè)務證券化,根據(jù)不同標的資產進行收益率及風險評估,再通過私人銀行銷售,通俗地講,有點像是“信托項目打包發(fā)債”,這就是“折現(xiàn)價”。
唐駿對此的投資底線是:“未上市流動股股權抵押,按照市場價格折現(xiàn)3折;優(yōu)質房產,折現(xiàn)4折”。說到這里,唐駿順手指向其上海辦公室窗外的一處高端樓盤,這就是他通過中資私人銀行的投資標的,天天看到它,各類風險基本能“看得清楚”。
“總好比聽海外私人銀行都高談宏觀經濟,但操作起來讓人對他們能否應對系統(tǒng)性風險感到不放心。”
據(jù)熟悉中資行私人銀行的業(yè)內人士透露,其人情牌也遠遠好于外資同行。
“投資與消費不同,投資標的都是實實在在,可靠性高,好的資產配置方案和投資產品應該簡單易懂,這樣投資者才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抱有實體投資觀念的唐駿認為,股票、債券等最常見的投資品種已經完全能夠滿足資產配置的要求,這也是中資私人銀行投資經理很愿和客戶們談論的話題。
開始喜歡中資私人銀行的唐駿得出結論:初成長的中資行私人銀行有外資行不可比擬的地域優(yōu)勢和政策優(yōu)勢,而這種優(yōu)勢在短期3-5年內都很難被外資行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