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沒房子,不敢“中產”
“我哪算中產階級,無車無房無孩子,三無人員。”一見面,張小平就無奈地對記者說。
國際先驅導報見習記者帥蓉的報道說,河北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張小平2004年來北京闖蕩。最初在一家計算機類雜志社工作,由于自己工作勤奮又能干,月收入經常在8000元上下浮動。在出版社工作的女朋友每月也有6000多元的收入。
那時兩人的生活過得很“小資”,幾乎很少在家自己做飯吃。然而,2009年底,張小平失業了,婚后買房計劃也宣告泡湯。
“2008年底剛開始看房時,東五環外的房子均價7000一平方米,當時稍微猶豫了一下,這一猶豫就拖到了現在,房價每平方米已經漲到了一萬七。”張小平說,這幾年,他的財力在不斷積累,卻遠遠趕不上房價的增長速度。
“我知道很多人都面臨和我同樣的問題,如果不是個體的原因,必然是這個社會出了問題。”張小平感慨道。
在北京上地一家大型軟件公司上班的周琦也面臨著類似的困擾。他和妻子工作不錯,收入不菲,算是標準的“中產”家庭。原本他們一直沒想買房,直到今年年初妻子意外懷孕,才意識到該有個固定的家。不過周琦無論如何算計,在動輒數百萬的房價面前,他備感無力。
“中國人特別注重房子,認為你有了房子才進入穩定的經濟生活狀態,這個房子的概念和中產階級身份是緊密相連的。”中國社科院社會研究所教授李春玲說,目前的房價不太有利于年輕人很快加入到中產隊伍里來。
“由于房價的高漲,中產階層的生活狀況出現了問題,使他們對這個階層的本質認同感和歸屬感不夠強,主要表現為個體不夠堅強,總體不夠成熟,出現了 苦奴 心態。”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分析。
而缺乏社會保障也使得很多即便有房有車的人生活得小心翼翼,生怕一場病或者一場意外就變成窮人。
“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沒有上千萬不敢說自己是中產階級吧。”面對記者的采訪請求,這些大眾概念中的“中產”或“準中產”們大多認為中產是一種不可及的生活狀態。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4頁 1 2 3 4 5 6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