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脹預期越來越明顯的當下,大量資金為尋求保值而選擇流入大宗商品市場。近期,大宗商品價格仍維持震蕩上行的趨勢,而金屬特別是黃金等貴金屬更是成為資金追捧的對象。業內人士表示,投資大宗商品的確可以抵御通脹,但要提前布局,選擇合適的品種,而供給彈性低、單位價值高、可長期儲存的“硬資產”可成為首選。
大宗商品牛氣沖天
目前,全球各國繼續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資金大量進入大宗商品市場,而美元貶值也導致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飆升。
經記者統計,今年第三季度,倫銅漲幅為23.16%,國際黃金漲幅為5.11%;美黃豆漲幅為18.14%,美小麥漲幅為39.75%,美玉米漲幅為36.93%。而國內大宗商品亦整體活躍,量價齊升。近期多個交易日商品集體飆漲,多個品種頻頻漲停,并創出歷史新高。
“美元貶值及定量寬松政策導致的通脹預期不斷加強,這將繼續推高大宗商品價格。”新世紀期貨研究中心經理吳凌表示。
上海中期分析師李寧表示,在當前全球主要經濟體仍采取量化寬松政策的大背景下,流動性泛濫是不爭的事實,雖然中國上周已實行加息,但在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的今天,中長期的通脹預期正在逐漸被市場接受,美聯儲躍躍欲試的第二輪量化寬松也給予了市場對于商品市場后市的良好想象空間。
“硬資產”優先
在通脹預期下,大宗商品便成為一種可以有效地抵御通脹風險,并能獲得良好資金回報的渠道,具體而言,黃金、農產品、有色金屬及煤炭等品種及板塊都成為通脹受益板塊。
業內人士提醒投資者,投資大宗商品的確可以抵御通脹,但要提前布局,選擇合適的品種。大華期貨分析(博客專區)師杜照亮表示,“基本面較好的期貨品種可以帶來有效的收益,比如,有減產預期的棉花、供給出問題的鋅、需求較旺的橡膠等,但要警惕暴漲后的回調風險。”
國泰君安最新研報指出,通脹下,投資者應該優先購買“硬資產”。超發貨幣、競爭性貶值將導致資產泡沫,供給彈性低、單位價值高、可長期儲存的“硬資產”將成為泡沫的溫床,貴金屬、金屬等最優,農產品次優。而干海參為農副產品中最具“硬資產”屬性的品種。
東證期貨分析師何文靜認為,抗通脹性較強的產品應成為投資首選,目前黃金、銅等金屬都是不錯的選擇。她表示,“后市很看好金屬,至于農產品由于和國家政策關系比較密切,所以不太好判斷,但是目前部分農產品已經創出新高,后市盤整的可能性較大,另外供求基本面對于農產品的影響也很重要,因此選擇金屬更加穩妥。”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