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蝸居》里住了5年10平方米小屋終發覺“攢錢的速度永遠比不上房價上漲速度”的夫婦,月入2000元卻能夠買房買車的“理財帝”顯然要幸運得多,也令人羨慕。
2010年9月,一封《“理財帝”教你人生新活法之——假設你月入只有2000元》的帖子在網上被熱議。“理財帝”不像“蝸居”夫婦那么寒酸,又不像斷言明天大盤會漲多少點的大師那么玄乎,所以跟隨者眾。
“理財帝”錢不多,每月只有2000元,卻絕不滿足于吃好喝好。
他建議大家把2000元專門分出400元用來交朋友,擴大人際圈;電話費可以用掉100元;每個月可以請客兩次,每次150元。
看來“理財帝”特別重視學習,他建議分出300元用來學習,每個月可以有50元至100元用來買書,另外的200元存起來,每年參加一次培訓。
他還建議分出200元用于旅游,一年獎勵自己至少一次旅游。參加那種自由行的旅游,住青年旅社。“理財帝”認為,旅游會成為生命的動力,更加有熱情和能量去投入工作。
光是這2000元的分法,你可能不會覺得“理財帝”有多了不起。但是“理財帝”著名的“窮要大方論”幾乎讓所有人過目不忘。他認為窮的時候,錢要花給別人,富的時候,錢要花給自己。少在外面吃飯,要吃就請客,要請就請比自己更有夢想、更有思想、更努力的人。
“理財帝”認為,懂得該投資什么,懂得該在哪里節約,這是整個過程的關鍵。在你窮的時候,要少在家里,多在外面。在你富有的時候,要多在家里,少在外面。窮的時候,錢要花給別人,富的時候,錢要花給自己。很多人,都做顛倒了。
至于如何省錢,“理財帝”認為能不花錢的東西盡量別掏錢買。生活當中很多地方都可以免費拿到一些產品的,其實只要多參加,勤奮一點,就可以拿回幾個大獎。都是什么手提電腦、手機之類的。而且這類游戲通常就1萬多人參加,真正努力在玩的也就幾百人,機會很大的。
不過,如果月入2000元的你不幸運地生在北上廣,可能的結果是——連個房子也租不上;隨著蒜、姜、綠豆甚至是蘋果的價格暴漲,你可能要嚴格選擇你的食物品種。
所以,現實重壓之下,幾乎淡出人們視野的生活方式“記賬”又走進很多人的生活,而那些歷史上的記賬簿所反映的人們生活的“歷史”又被大家挖出。
現年62歲的農民瞿安昌有8個發黃的本子,這是他過去28年記下的生活賬。這些本子的封面就是一部歷史,有早些年的韶山風景,還有上世紀90年代的米老鼠頭像。
這8個本子里的數字比統計局統計的數字更加清晰地反映了生活成本的變化:1982年的草紙是0.55元一捆,到了1998年是8元一捆。1982年的家庭生活消費支出是每年2000元~7000元,現在是1.5萬元~2萬元。
小到幾毛幾塊的針頭線腦,大到數萬元的建房造屋,瞿老漢都一一記入賬本。精打細算的老漢努力沒有白費,早在1998年就攢錢蓋起來二層鄉間別墅。
總之,無論是“理財帝”還是“記賬哥”,他們都是精打細算的理財達人。君子豈為五斗米折腰,沒錢,咱要理出來。
(本文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高文婧)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