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的富貴階層線索
在收藏品市場,衡量增幅的參照系是M2(廣義貨幣量)。如果說CPI是絕對貶值,那么看M2增量就是相對貶值—當然這個比喻要人口增長為零—M2衡量的是新增財富是否能為自己帶來財富社會地位的提升。今年CPI是4.4%,M2增量目前的水平是18%左右。而富人之所以成為富人,就是遠遠超過M2這個數字。而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表示,過去10年,遠遠跑贏M2的是收藏品。
這么說吧,收藏品的增值本身就是富人財富的一個表現形態,換句話說,收藏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本質上是一場富人的游戲。如果你說,集郵愛好者不也從猴票中獲利了?那你的收益與蔡芳祥相比呢?誰是最頂端的獲利者呢,誰才是這場游戲的主人呢?這也就是為什么,富人對收藏品越來越熱衷。最近某地王在一個收藏品論壇上說,有人說我的喜瑪拉雅(他最新的藝術地產)投資了30個億就擔心我賺不了錢,其實,我的收藏品上的收益就遠不止這些啦。他還說了一句,“我不附庸風雅,難道我還附庸下流么?”
有沒有想過,為什么這撥投資做得越出色的人,在收藏品方面也容易所向披靡呢?答案很簡單,從一開始,他們的思路就是正確的,這與他們從同行那里掠奪財富的方式是一樣的。我想到最近收藏圈里,有幾個煤老板買下了十個大瓷,每個大瓷花了100萬。理由是,如果我買對一個,我就賺了。但是,誰都不是傻子,誰會將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的東西,100萬賣給你呢?再說,已經有那么多夢盈率擺在那里,你還去碰一個與夢盈率無關的貨色干什么呢?更好笑的是,一個有研究的人去了,說,乾隆景德鎮龍窯最高才90cm,這些玩意兒,怎么有100cm高呢?
或許,我們錯過了一個最好的收藏時代,所謂最好,就是全民時代。改革開放的30年,挖土機轟轟烈烈,不僅帶來了高樓大廈,還帶來了泥土里面的文物。京九鐵路1990年代施工的時候,經常可以遇見附近有些阿婆,手里提著個籃子—里面裝著很多瓷碗,開價30元,你心一橫,說5元也能拿下來,其實這些碗都是京九鐵路時周邊出土的宋代碗,如果運氣好遇到官窯燒出來的,放到現在至少好幾萬。目前呢,我們在坐火車時,追著你買東西的阿婆手里大概只有玻璃珠子了。當代收藏幾乎是與改革開放大興土木同步進行的。此外還有一個原因,當年那個非市場化時代,什么東西也都是很便宜的,那些畫家還會送給你字畫。
難怪有人還唱《純真年代》—“變幻的世界有多美,昨天的愛情像流水”。而現在,我們與收藏品的最近距離接觸可能只剩下周杰倫的《青花瓷》—“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