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發債融資,右手投資理財,中國企業界資金炒作之風正盛。
公開資料統計顯示,今年以來至9月初,逾70家上市公司發布了投資理財產品公告,合計金額超過200億元。
而根據Wind匯總數據,今年上半年,滬深兩市上半年合計賺得凈利9969.12億元,其中近九成公司實現盈利。
但繁榮背后暗藏“虛火”——兩市有107份關于“委托貸款”公告,涉及52家上市公司,累計貸款額度超過160億元,同比增長近38%!
值得關注的是,上市公司投資資金或許并非來自自有資金。
北部一家上市公司人士對記者稱,不少上市公司發行公司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所得資金,都會放入公司“資產池”,統一調配使用,理財產品投資資金無法辨明來源。
在當前宏觀貨幣政策收緊,資金面緊張的背景下,企業投資掘金的趨向昭然若揭。
9月6日,豐華股份(600615.SH)公告稱,公司通過建設銀行深圳分行給沈陽陶瓷大世界集團有限公司1.8 億元委托貸款,期限六個月,年化收益率達12%。
8月23日,時代出版(600551.SH)與交通銀行安徽省分行簽署委托貸款總協議,公司將自有資金6000萬元委托該行貸款,委托貸款期1年,貸款年利率為24.5%!
“一定程度而言,部分上市公司不僅異化為‘銀行’,更是放起了‘高利貸’。”某股份行深圳分行副行長直言,上市公司根本不具備風控能力,從事委托貸款風險很大,即便投資銀行理財產品亦有虧損可能,企業不能盲目火中取栗。
9月9日,香溢融通(600830.SH)發布公告,決定將已于今年6月7日到期的、由公司控股子公司香溢金聯和香溢擔保,向浙江大宋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放貸的5000萬元貸款展期三個月,至2011年9月7日。“三個月后,如果大宋集團不能還款,公司將提出訴訟。” 香溢融通證券事務人士說。
多名銀行和信托公司人士表示,監管部門應積極行動,對委托貸款市場進行規范,遏制利率無限制上漲,減少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對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比例也應作出一定限制,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維護投資者利益。
“應對長遠的產業空心化風險保持警惕,盲目投資之風不可長。”一名信托公司高管說。
左右手“倒賣”游戲
監管當局“逆周期”監管政策造就了今年以來資金市場緊張的局面,理財產品收益率高企,備受上市公司的歡迎。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超過50家上市公司購買了理財產品,總投入金額超過200億元。6月中旬,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加強銀行理財監管后,7月份至今,又有20多家公司公布了理財產品投資信息或計劃。
在數十家公司中,特變電工(600089.SH)引人注目,其投入理財產品的資金量高達10億元!
記者查詢公開資料發現,該公司在6月份先后進行了6次理財產品投資,購買了中國銀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發行的產品,金額達到12億元。截至2011 年6 月30 日,公司8億元的銀行理財產品已到期收回本金,并獲得收益270萬元,興業銀行及浦發銀行4 億元的銀行理財產品在8月或9月份到期。
5月24日,特變電工召開董事會通過決議,授權經營班子根據資金使用計劃及存量資金情況,購買銀行發行的各種收益固定、安全性有保障、期限較短的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期限為3 天至6 個月,購買理財產品使用存量資金金額不超過10 億元。
“階段性資金沉淀較多,這是為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對沖上漲的成本。”該公司相關人士說。
不過,這只是公司一方之詞。記者注意到,特變電工在3、4、5月份密集進行了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的募資,籌集到大量資金。
3月22 日,特變電工發行了2011 年第一期無擔保短期融資券,發行金額4億元,期限365 天,收益率4.58%。4 月29日,該公司又發行了2011 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發行總額為10 億元,期限五年,票面利率為5.71%。緊接著5 月27 日,其又發行了第二期中期票據,發行總額9 億元,期限三年票面利率為5.29%。三次融資,特變電工“圈到”23億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