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邁向中等收入區
“十二五”規劃下,未來五年中國消費市場將擴大一倍,未來工資亦大幅上升,即未來五年中國內地通脹率不會低,估計維持在5%左右。過去五年(2005年至2010年)中國內地消費由占GDP的45%下降至34%,因為出口增長太勁,未來五年內地消費占GDP的比例希望超過50%。
今年地方政府負債估計達到107000億人民幣,過去地方政府收入80%來自賣地,中央政府希望內地樓價在未來一段日子下調10%到15%。面對未來樓價下調,地方政府在財政上面對很大壓力,因此中國經濟真的好起來仍需一段日子。
1993年中國政府決定改革國企,到2001年短短幾年國企數量減少2/3,由120萬間降至46.8萬間,員工占城市就業人口比重由59%降至32%。其后將大型國企上市接受公眾投資者監管,政府成為這些企業的大股東,還引入外資企業做第二大股東,引入外國經營方式。這些公私合營的企業是否能戰勝外國上市的私人大企業?
中國漸進入“中等收入區”(即人均收入2500美元到5000美元),能否通過經濟轉型進入高收入區(即人均收入15000美元到30000美元)?環顧世界上不少國家,經濟一旦進入中等收入區,GDP增長率便下降,即中等收入陷阱。根據世界銀行數字:菲律賓自1960年起至今,GDP并沒有停止增長,例如2010年GDP仍上升7.1%。為何菲律賓人普遍仍如此窮?菲律賓政府的貪污,令法律不能公正地執行,令財富集中在小數人手中,那些人賺到錢后因為對政府不信任將它調到海外 菲律賓情況值得目前中國政府好好思考。
以經濟周期思考問題
大部分投資者或投資策略決策者很少由經濟周期角度去思考問題,一般采用直線投射法。例如過去兩年企業純利每年上升25%,便展望今年、明年純利每年仍升25%。利用經濟周期分析后市必須有一連串假設及推理,一旦同現實有出入便必須速作糾正,非一般人可以做到。
讀過garden-vareity 理論便知道商業循環周期不離5年一小變、10年一大變,此乃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正常商業周期。日本在1990年出現資產負債表衰退,只有重整資產負債表,另一繁榮期才可以再來,而不是由政府進一步增加負債,以債養債遲早出問題,個人如此、公司如此、國家亦如此。
美國推出量化寬松政策可以阻止1930年代式經濟蕭條出現(即沒有雙底衰退),但逃不出日式衰退,何況世界經濟已進入再平衡期。日本GDP由1990年占全球比重的12%降至目前的6%。未來20年歐、美GDP將由2007年各占全球GDP的25%降至只占12%,新興工業國所占比重倍增,上述改變不是美國聯儲局推出什么OT2就可以改變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