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農歷兔年,股市調整、債市震蕩讓投資難度驟然加大,CPI居高不下更使得“戰勝通脹”成為百姓理財的“第一目標”。
站在龍年新春的門檻上回眸,讓我們審視兔年理財市場的幾大熱詞,并嘗試從中窺探龍年的投資之道。
從“跑贏通脹”到“調整預期”
兔年的前半程,CPI不斷攀升,并在2011年7月達到同比增幅6.5%的峰值。為了對抗通脹,央行先后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3次加息,持續緊縮的貨幣政策讓投資市場面臨流動性困局。
物價的不斷上漲讓老百姓感覺“壓力山大”,“跑贏通脹”不僅成為兔年理財市場最熱火的字眼,也成為人們衡量投資收益的首要標準。
在“戰通脹”的過程中,以穩健著稱的銀行理財產品持續熱銷。來自《理財周刊》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0月末,各家商業銀行共發行了1.65萬款理財產品,發行規模達到14.63萬億元,較上年全年翻了一番。在發行規模大幅增長的同時,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也節節攀升。2011年前三季度,上述產品的發行平均預期年收益率為4.14%,其中16款甚至超過10%。
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基金市場。在偏股偏債產品幾乎“全軍覆沒”的同時,沉寂已久的貨幣基金異軍突起,成為全年唯一取得正收益的品種。2011年末,“12580財富經”對其全國400多萬手機用戶進行的一項客戶調查顯示,44%的受訪者青睞以貨幣基金作為短線理財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兔年后半程CPI不斷回落,“跑贏通脹”的難度或許在龍年會有所減退。不過許多理財專家建議,未來投資者仍應“合理調整收益預期”。
事實上,在收益空間不斷收窄的當下,保持平和心態已然成為人們提升投資幸福感的重要前提。
從“股債雙殺”到“修復性行情”
如果要概括兔年的資本市場,“股債雙殺”或許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之一。
受累于國際市場,歐美債務危機接踵而至、“黑天鵝事件”頻發,國內經濟增長下滑、流動性持續緊縮,滬深股市在2011年雙雙錄得兩成以上的跌幅。而在“城投債風波”驟起的背景下,慣常的“股債蹺蹺板”規律在兔年被打破。
“股債雙殺”令普通投資者集體遭遇虧損,有著“理財專家”之稱的公募基金也未能幸免。2011年偏股型基金交出十年以來“最差成績單”,平均虧損幅度達到25%。債券基金則以-2.29%的平均收益,結束連續6年盈利的歷史。
舊年的哀鴻遍野或許會被新年的春光乍現所替代。兔年的最后一個交易日,滬深股市紅盤收官,上證綜指成功收復2300點整數位,為處于焦慮中的股市投資者提供了幾許想象的空間。
在此之前,債市已率先復蘇。數據顯示,進入2011年第四季度后,受益于投資標的紛紛回穩,債券型基金大多實現正收益。截至今年1月20日,已披露四季報的債基共盈利17.58億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