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男躲不開的家庭債
文/本刊記者 郭建杭 圖/getty
導語:中國人能吃苦,不過有些事情不是光拼命就能干成的,尤其在創業這件事上。當公司、家庭面對巨大的財務壓力時,采用合適的理財方法,整個境遇沒準會大不一樣。
從高收入的白領到自己創業,看似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真的做起來,才發現原來現實并非那么簡單。創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庭更是要考慮到創業計劃中來。
今年38歲的李先生,原是某民營IT企業的副總裁,年薪50萬元(稅后),與太太兩人經過十年的奮斗,已在北京購置了兩套房子,雖然還有二十年的貸款沒有還完,但是相對收入壓力并不大。李太太目前在某律師事務所工作,月薪5000元(稅后)。兒子馬上要上小學了,聰明可愛。一家三口的生活輕松愜意。
但這種平靜的生活并沒有能持續下去,李先生的創業讓整個家庭陷入了財務被動的局面。
可能每個男人心中都懷揣著一個創業夢,李先生在平靜的生活中越發覺得恐慌:日子就這么一天天平淡的過去,十年如一日,生命好像變得沒有意義,年輕時候的夢想也在被一點點埋沒。于是,不顧太太的反對,李先生破釜沉舟,把高薪的工作辭掉,與另一位朋友合資開了一家軟件公司。
公司設立之初,李先生從家庭積蓄中拿出50萬元作為前期投入。本想著靠自己多年積攢的人脈以及過硬的技術,用不了兩年就可以把公司做大。可沒想到的是,真正想在市場上賺錢的時候,一下子變得很難,人脈和技術并不是一下就可以換為現金的。
公司運營一年,李先生和朋友投入費用有100多萬元。但公司前三個月一直沒有贏利,后來才漸有起色。一年下來,李先生一共從公司拿到的利潤分成只有12萬元(稅后)。
雖說公司算是走上了正軌,但是收入少的局面難以一下子打開。“以前靠薪水吃飯,旱澇保收,創業后就完全要靠接活吃飯了。”李先生突然覺得生活少了許多安全感。
受創業影響最直接的還是李先生家庭的經濟狀況。
原先最主要的經濟來源——李先生的50萬元年薪沒了,公司時不時還需要從家里拿錢補貼周轉資金,家庭的開銷也很難一下降下來,生活變得捉襟見肘。為此,李太太沒少和李先生慪氣。
家庭目前的支出中,主要由房貸、家庭消費、父母養老和兒子的教育費用等幾部分組成,具體如下:
李先生家有兩套房子。一套60平米的房子,價值180萬,還有90萬房貸沒有還,還貸時間為20年,每月需還房貸7000元。目前此房出租出去,每個月租金收入為5000元。另外一套120平米的房子,李先生一家三口自住,價值300萬,還有200萬貸款要還,還貸時間為20年,每月還貸15000元。算下來,兩個房子的貸款每月合計2.2萬元,扣除租金收入,每月也還要支出1.7萬元。
家庭日常開支中,購置生活用品、吃穿日用的消費在8000元。一輛價值20萬的轎車,無車貸,但每個月養車的費用在2000元。
兒子的補習班的教育投入每月需固定支出3000元,還需要給父母的生活費2000元。
以上這些支出每月合計3.2萬元。除此之外,家庭每年都有3萬左右的人情支出,以李先生的年紀和社會角色,很多人情往來是逃不開的。無奈之下,李先生又開始接一些私活,預計一年可以增加5萬元的收入。但這也不是長久之計。
李先生家里并沒有股票基金等投資,其他所有的財產就是50萬元的銀行存款,但按照現在的形勢,用不了多久,這筆錢也會花光。如果不做變化,家庭財務已經處于難以維持下去的境地。
這兩天,李先生和太太商量,是否要賣掉一套房子,一來減輕房貸的支出壓力,應對每個月的固定支出;二來手頭有一些現金,可以買一些保險,做一些投資。
李太太聽了之后,先是一頓暴風雨式的埋怨,然后表示不同意賣房子,反而要求李先生放棄創業,重新找工作上班。
李先生又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1 理財需求:入不敷出的“窟窿”怎么堵?固定開支沒辦法縮減,而目前的家庭收入遠遠抵不上開支,還有近20萬的漏洞怎么解決?
2 房子到底賣不賣?目前李先生和太太爭論的焦點在是否出售一套房子,李先生想要出售,緩解資金緊張的狀況。可太太覺得沒房子心里不踏實,現在賣了房子,以后連能賣的都沒有了。
3未來怎么辦?李先生家除了現在的窘境,對于未來的養老規劃還是一無準備(除了基本的社保)。且不說創業失敗,即便創業成功,生意的事情也時好時壞,李先生和太太沒有安全感
《錢經》M
李先生L
M 之前有沒有考慮到創業后會面臨這樣的財務狀況?
L 有想過辦公司可能會不成功,但之前的信心還是很足的,我在這個圈子里面混了很多年了,自己幾斤幾兩還是清楚的。不過真的沒有考慮到賺錢會這么難。給別人打工和自己干,還是不一樣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