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些VC到了中國就有點變味了。大家都說今天中國的熱錢很多,但是有很多年輕的創業者問,為什么我們找不到人投資?原因不是錢沒有了,而是這些錢進到中國后出現兩個問題:第一,美國今天的高增長處在幾個很少的行業里邊,像醫療、生物、制藥或者是高科技,而坦率地說中國沒有什么高科技,最好的互聯網公司也不是靠科技打敗別人的,都是靠中國化的運作。
VC在中國突然發現另外一個機會,今天的中國很像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中國在傳統消費產業機會很大。所以,現在很多VC在跟PE(私人股權基金)搶生意,這是VC進入中國后的第二個問題。
其實在美國,VC和PE分得比較清楚,你很少聽說,KPP、CP(Capital private)投一個很傳統的、動輒幾千萬美金的傳統產業,他們的錢都是投一些將來能夠倍增的產業。
但是今天,很多頭上掛著VC的名字來投資企業,實際上還是因為企業有規模了,商業模式很清楚,現金流非常好,也有利潤,我覺得這種項目的操作跟真正的狹義VC不一樣。對于一些早期項目,真正敢于投入的VC不太多。
今天的VC一個典型特點就是,在市場很熱的時候,大家一窩蜂。今年上半年,大家一窩蜂投了一堆web2.0,這是一個極端,結果現在web2.0在中國沒有出真正大的企業,幾個拿到錢的沒有獲得應有的成長。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VC都一窩蜂開始觀望了。
即使有投早期公司的VC,也不是因為他未必真的特別有眼光。比如說今天也有VC投早期,一定是每個案子投50萬美金。他們的想法是,“我投10個案子才投500萬美金,都虧了才虧500萬美金,只要有一個好了,掙500萬美金很容易”。
不是有錢就可以做天使
中國風險投資的歷史還是太短,到現在也就是10年,跟美國40年的歷史相比非常的短。這當中存在一個很大的欠缺,就是早期階段的投資。
為什么美國的天使投資很多?不是說美國的有錢人多,我不認為誰有錢誰叫天使投資,現在中國有錢人也確實多了,但有錢不等于企業能做成功。
天使投資至少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對產業了解,才能規劃方向;第二,至少干過企業,知道創業公司是怎么回事,能夠給創業者一些很具體的指點;第三,要有很好的人脈關系,要跟VC熟,給創業企業融到資金。
在硅谷,這種天使投資很多人本身就多次創辦過公司,也賣過公司,或者把公司做到上市,或者本身就是一個上市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像Google、蘋果背后的天使投資人,這樣的人投資初創企業才真正有幫助。如果僅僅是給這個初創企業一點錢,任它自己成長,其成功率非常低。
當年蘋果的著名故事是,一個人剛賣了公司沒事干,聽朋友說,有兩個小伙子做了一個個人電腦,他看了看,先給這兩個小伙子開了一張幾萬美元的支票,應付他們這個月發工資,然后坐下來幫他們寫計劃書,接著打電話幫他們找人,找VC過來投錢,VC過來再找人,所以他們的循環發展很快。
但是在中國沒有這個歷史,沒有人傳承這個東西,每個企業好像都要靠自己摸索,所以每個企業成長都特別慢。
原來我創辦3721,我從5個人長到50個人,你們知道用了多久?用了一年半,差不多快兩年,然后由50人長到100人,差不多又用了一年,每長50人用一年。當時我還請教過金山的雷軍,當年雷軍給過我很多指導,因為雷軍做金山時間也很長,積累了很多經驗。他就告訴我,你公司的人每擴大多少規模,對它的組織架構、管理風格都有挑戰。所以我是用了5年時間才長了不到200人,就跟蛻皮一樣,有一個成長的痛苦。
經歷過之后,今天再看奇虎,由我來指導他們,至少他們不會那么痛,因為至少我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很多問題,他們不必把3721所走過的路再走一遍,至少能縮短一半的時間。
如果越來越多像我這樣的人出來,不僅把掙的錢投入到創業企業,而且是把做企業的經驗教給他們,經過不斷的反復循環、過濾,再過10年你會發現,在中國可能有幾百個甚至上千個像我這樣的人,又在運作企業,又在指導企業,中國的高科技發展就會取得一種鏈式反應的效果。
我現在是創業者背后的創業者,我也挺滿足這種感覺——不光坐在屋里運籌帷幄,有時候也能去沖鋒陷陣。對創業企業,你一定要到第一線,接觸代理商,接觸客戶,你要去用他的產品,才能給他提出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