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賺錢而創業易敗
“創業非常艱辛,失敗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在美國硅谷,100萬個創業想法,只有6個能成功上市。”徐新如是說。根據她的經驗,不少人選擇創業,可能是一時沖動,可能想賺錢改善生活。但成功的人,往往都非常熱愛他的事業,一心想把事業做大。創業之路是五年、十年,漫長而又艱苦,如果沒有事業心,創業者很難堅持,也難以感染團隊。她一針見血地說:“你想想,如果老板只想著賺點錢,團隊也是短期考慮,賺一票就走。他們的行為方式就變了,不會有長期發展的胸懷,可能連游戲規則也不遵守了。所以單純為賺錢,趁早打消創業念頭,還不如去炒房產、賣保險。”
不過,現實卻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想創業。有人甚至預測說,中國有1億人想創業。不過,站在徐新面前的,不外乎3類人。
跨國公司中國區的CEO、總經理,可能會自立門戶出來創業。從簡歷看,他們都是頂呱呱的,善于建立公司制度和文化,擁有專業精神,而且很會融資。但他們缺點也很明顯,過去是海外公司的中國總經理,拿著30萬到50萬美元的年薪。出來創業,他們依然給自己開高工資,比如30萬美元。可這樣一來,就為公司設立了標尺,于是首席財務官的年薪20萬美元,銷售總監18萬美元……于是,公司的成本高得不得了,毫無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這些CEO是走格子的人,而不是畫格子的人。他們被訓練去執行總部的戰略,卻不習慣自己尋找商機。“我拒絕過一個創業者,他帶領一大批人辭職創業,給自己配了秘書和法律顧問,還設立一個收購兼并部,請個老外做總裁。我心想你們公司一分錢沒有,還想兼并誰啊!他們先建好了巨輪,才發現沒有方向。而聰明的創業者是扔掉包袱,劃著小舢板出海,能活下來,再慢慢壯大。所以,對第一次創業的CEO,我們總讓別的投資者去投,先交點學費。”在連珠炮一樣的語速下,徐新的機敏和幽默撲面而來。
還有一類是“海歸”派,成功者不少。他們把美國的模式復制到中國,進行創業。由于華爾街的投資者喜歡會說英語的人,這些“海歸”深得青睞。在互聯網行業,誰拿到融資,就能養活自己,大打廣告,名氣就出來了,成功就不遠了。但他們的劣勢同樣明顯,太年輕,管理經驗不足,而且喜歡見好就收———“在外國待過,見識過上層生活。別人出好價錢,他們就把公司賣了,然后去享受生活”。
第三類是本土派,數量最多,對市場的直覺好,而且非常勤儉節約,生命力強。可惜不會講英語,不會與董事會打交道,而且特別喜歡多元化,不夠專注。但徐新關注的恰恰是本土企業家,“中國有那么多中小企業,上市太小,從銀行又借不到錢,發展又很迅速,這就是我們的投資對象。今天的小企業,很可能就是明天的大公司”。
不過,最讓她放心不下的,就是多元化的問題。她感嘆:“這些企業家喜歡同時做很多件事,橫跨多個領域,可能是覺得每年30%的成長速度不過癮,要100%的增長才過癮”,但她堅信,不管你多么聰明多么能干,同時做三件事,不可能都做到第一。于是,為了避免創業者多元化,她想了一些辦法,“比如,投資者必須把50%的身家財產放在這一個公司里,讓他只有一個兒子,他就沒理由不努力。而且只能投入一個行業,讓他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