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G熊曉鴿:06年風投過熱投錢過快

IDG全球高級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熊曉鴿聊國內創投
06年風投過熱投錢過快
主持人:這個問題我們等會兒再談。因為我們談到中國風險投資的發展狀況,我想問一下倪總,清科作為一個行業內的研究機構,您比較了解整個06年的整個風險投資的發展和07年的發展趨勢,肯定您有自己的判斷,我想請您簡單談一下06年整個風投的狀況,如果讓你用一個詞或者兩個詞來概括,你會選擇哪些詞,同樣這個問題也提給熊總?
倪正東:我先把剛才熊總說的評選的事情說一下,為什么IDG是第一,為什么是2006的最佳投資人,因為去年IDG投資量也挺大的,也是最活躍的投資機構之一,另外他們其實退出很少,我們要看它的成績,不是看你投多少錢,投多少錢肯定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你在中國的表現,所以IDG在國內A股上市的公司,如家上市、另外搜房部分退出,是幾十倍的回報,國內上市公司按照當時的上市價格也有12倍的回報。
2006不是一個很好的回報年的時候,IDG有這樣的很好的成績,當然是當之無愧的。任何一個VC,IDG不能做去年第一,周全是去年最佳的創業投資人,沒有任何人敢于去質疑,但是你要排另外一個人,我說我清科也會超過他。這是剛才的補充。
2006我們回過頭看,去年是真正外資本土化的第一年,因為IDG以前是一個出資人。
主持人:如果讓你選一個到兩個詞的話,你怎么概括?
倪正東:很簡單,從瘋狂到理性,2005年底到2006年的時候,是40億美元的錢,加上PE的話,去年是140億美元在中國,肯定要投很多項目,所以回顧去年的數字,去年投了17.8億美元,投了大概324個項目,這是歷史最高水平,所以7.6億美元是投了互聯網公司,這個我覺得2005年、2004年以前都沒有的,這是當時的熱潮,我們說是理性,到去年第三第四季度的時候,VC很快就調整過來了。
主持人:這個調整的標志是什么?
倪正東:我覺得大家對于web2.0的收縮,但是并不代表web2.0的投資已經停止,不會像2005年底,2006年那么瘋狂。
主持人:熊老師呢?
熊曉鴿:要是說的話,我覺得去年用一個詞,我覺得還是過熱。
主持人:為什么這樣說呢?
熊曉鴿:我覺得一個是體現在幾個事情上,因為剛才退出來講,當然我們很高興的事,收獲季節,這些項目都是投了很多年以前了,為什么我說過熱的一點在什么地方?因為很多的基金在05年底或者06年起來以后,面臨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管是很有名的基金公司也高,團隊相對來講都比較嫩,沒有真正做這方面的經驗,所以表現出來就是投得太快。當然可能投得很快,投資的量也比較大,因為你沒有太多的時間,錢多了以后最大的挑戰就是,你覺得錢多好辦事,但是實際上做投資的時候,可能要做的一些調查,對市場的評估可能做得不一定夠,這是一個事。
據我所知,一般來講一個基金投資期是兩到三年,一般來講平均是三年,基金的話融的錢大概是十年為期,投資期很多投資的話大概是三年左右,還要留出一部分的錢留做跟進的投資。
據我所知,有一些基金可能是說05年融的或者06年融的,可能都投光了,所以這樣的話說明,當然也可以說一點,中國的市場特別好,但是另外一方面是不是投得過快了一點。
這讓我想起了美國的,為什么我用過熱這個詞呢?我還是有很大的擔憂對2006年,因為在美國的歷史上看,風險投資做得還是以美國風險基金為主的,在美國兩個數字可以說明這個問題,一個是95年,一個是99年,95年的時候,那時候一些基金建立起來了,投了很多的互聯網公司,最后得到了很好的回報,95年融的錢非常好,98年左右,99年開始就退出來了。
主持人:2000年上半年的時候出現了互聯網泡沫。
熊曉鴿:那不是,因為95年的錢很好融,所以大家融了很多錢,融的錢又多,投下去的也很快,而且大家都在爭奪做過風投的人,因為你拿的錢多了,就要很多人管,非常像國內06年的情況,一下子很多錢拿來以后,很多沒有經驗的時候,拿來就成了風險基金了,很容易融到這個錢,但是就出現了投的效果不好的問題。
你回過頭來看美國,我去年因為有一些國外其他的合伙人參加了歐洲的一些投資人的會議,看他們統計的數字來看,99年的基金在美國哪怕是第一的,沒有一個基金說我99年融的錢回報率很高,現在他們還是在拿95年投資的基金回報率說事。
所以我們的這些合伙人也好,什么人也好,我們還是覺得市場熱,但是我們還是要按照原來的做,所以我們公司講,我覺得還比較好,比較冷靜,熱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冷靜,所以當然我不愿意看到06年融的這些錢成為像美國99年融的基金。這樣會把投資人的胃口搞壞了也不好,中國為什么那么多錢進來,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說因為99年美國融的錢,在美國的表現不好,沒幾個上市的,沒有一個很好的故事在說,所以這些公司要發展的話,錢也花得差不多了,能剩下來的,95年留下來的品牌,利用這個影響融到一些錢。
而中國在上市的一些公司,碰巧在9·11以后,基本上上市的都是中國的公司,所以中國比較好融到錢。
主持人:整個06年的情況,其實也有很多人像熊老師一樣對我們國內的風險投資發展抱有擔憂,國外的基金該來的都來了,倪總您剛才說的“從瘋狂到理性”的情況,據你們統計,06年進入中國的外資的風險投資基金有多少?比以往是不是多很多?
倪正東:06年其實來得比較多,有的是在中國找了一個合作伙伴,另外更多其實是在上海設了一個辦公室,直接投資,像一個代表處一樣,三個人到四個人五個人開始在中國投資,去年看到很多公司都是第一次聽到,這些公司可能是剛剛開始在中國投資,這個可能確實比較多。
主持人:還有剛才熊總談了一點,風險投資這個行業不同于其他行業,這個行業如果過熱浮躁的話,會對整個產業產生哪些影響?
熊曉鴿:我剛才講的只是一個方面,從投資人是這一方面,因為投資來講手里的錢特別多,花錢不夠的話,可能花出去不是好,另外來講對創業者未必是好事,當然對創業者短期內是好事,拿得錢也多,所以說可以很容易融到錢,但是就容易造成他的浮躁,給人一個錯誤的感覺,凡是有一個新的概念把錢拿到就行。
風險投資最終的結果,是要創造一個成功的公司,作為創業者來講也是要創造一個成功的公司,我早跟別人說過一個觀點,我說如果你一個公司,你是要靠投資人的埋單你才能能夠成功的話,那這個公司就是泡沫了,一定要你的客戶能夠來買你的東西才能成功,這是一個重要的一點。
所以為什么出現了一代80后的公司,但是都沒待多久,不能說你融到資,當然是值得高興的事情,說明風險投資商對你的市場、團隊有個認可,但是你拿到錢,就像中國的一句話,萬里長征只是剛走了第一步,今后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如果說拿到這個錢就高興,就慶祝走到了終點似的,馬上可能帶來的就是一個失敗。
倪正東:其實我也同意熊總說的,拿到風險投資人的錢,并不是這個企業成功了,因為你看到拿到很多錢,有的人拿到五千萬美元以上的公司有可能最后失敗,這個可能是創業者要注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