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是IDG中國在創投方面的第二個員工,在1993年加入IDG資本之前,光纖專業博士畢業的他已主持參與多項美國航天局的光纖器件研究,是典型的技術背景出身,周全從1995年開始主持IDG資本在中國的投資工作。1994年加入IDG資本的章蘇陽,最早從上海101廠起步,1988年底赴德國參加為期18個月的制造業管理培訓,歸國后曾任上海貝爾公司中央計劃協調高級主管、上海電話設備制造公司副總經理、上海萬通工業公司總經理。加入IDG資本后,章蘇陽擔任了上海太平洋技術創業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林棟梁1995年進入IDG資本,在此之前他曾就職紐約花旗銀行,并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1996年加入的是王樹,在那之前他是南方基金總經理,并擔任過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證券部副總經理、廣信基金常務經理。他在IDG資本曾任職廣東太平洋技術創業投資公司董事總經理、IDG資本合伙人。后來在2006年加入鼎暉。1997年楊飛加盟。早在1995年,時任廣東省證監會上市發行部部長的楊飛,就曾兼任10個月的廣州太平洋技術創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并在一年多后正式加盟IDG資本。1998年,在萬通時已投資過亞信的王功權接受周全、林棟梁的邀請加入IDG資本。王功權2005年離開IDG資本,應吳尚志之邀加盟鼎暉,發起組建鼎暉創投基金。
對IDG資本團隊建設頗具意義的組織結構轉型在1999年開始醞釀,由公司制轉變為合伙制被熊曉鴿視作一個關鍵節點④,“我們是第一個用合伙制在中國做VC的”,熊曉鴿向記者表示。在中國市場上度過了漫長摸索期之后,IDG資本開始從“合資公司”的泥淖中脫身,逐步引入國際成熟市場的一些通行做法,合伙制的組織架構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同樣是這一年,規模為1億美元的IDG技術創業投資基金Ⅱ成立。IDG中國的第一支基金規模為7500萬美元,單筆投資額很小⑤,1998年至1999年先后兩次注資金蝶軟件共計2000萬元,是其在華投入大型項目的開端⑥。自此之后,IDG資本日漸成為中國IT領域,尤其是互聯網發展歷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投資機構之一。
時勢與英雄
熊曉鴿常以“lucky”來形容IDG資本最初的成功,一是趕上了中國改革開放、經濟起飛,二是趕上了以IT與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周期的興起。作為風投,與這樣兩股大勢相逢,經歷國家經濟與產業發展的黃金盛年,已然是最大的幸運。
搜狐、騰訊、百度、搜房、當當、8848、3721、易趣……這一長串投資企業名單,讓IDG資本成為回顧中國互聯網發展歷史時,難以繞過的名字。
這些企業的創始人與IDG資本的攜手,常在后來被描畫為創業英雄的傳奇,但細究當初情形,卻更像是互聯網與風投兩個行當的拓荒者相識于微時的彼此成就。
IDG資本遇到的,是第一筆“天使”融資消耗殆盡,靠著10萬美元“橋式”貸款度日的張朝陽;是拿著改了6個版本的商業計劃書踏上尋找風投之路的馬化騰;是在互聯網泡沫破滅后的寒冬中進行A輪融資的李彥宏……而這些創業者遇到的,是單筆投資百萬美元上下,采用“廣種薄收”策略,常以合作投資者身份出現的IDG資本。
他們相識的細節,在功成名就的日后曾被媒體反復提及:騰訊要融資時,曾李青透過劉曉松找到IDG熊曉鴿。林棟梁那時問馬化騰,他的核心價值是什么。馬化騰以ICQ的用戶量和出售價格類比,說騰訊現在有多少用戶,所以就值這么多錢。IDG后來向騰訊投資110萬美元,獲20%股權⑦。2000年夏,周全與楊飛在北京恒基中心IDG公寓里與李彥宏第一次會面,李彥宏告訴楊飛,百度準備10個月融資1000萬美元。楊飛告訴李彥宏說沒這么多錢投,但一定要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