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挑戰,是人民幣基金的崛起。紅籌路徑受阻和國際金融危機對外資基金沖擊巨大。創業板的財富效應和全國的流動性過剩,則促進了人民幣基金的快速發展。默默耕耘、蟄伏多年的本土創投在中小板和創業板上表現亮眼。IDG資本的應對亦相當迅速,今年6月10日,社保基金理事長戴相龍向外透露,將向IDG旗下的和諧成長基金投資12億元,這支人民幣基金的總募資目標為35億元。
熊曉鴿在采訪接近尾聲時,不斷提到“學習”二字,他說“企業有企業文化,基金也要有基金文化,這種文化是與合伙人的素質分不開的,是大家共同建立起來的。一個基金的管理團隊要做到長盛不衰,我認為一個勤于并善于學習的文化氛圍非常重要,要不斷學習,根據市場變化作出調整。”而IDG資本的團隊在一起這么多年,是因為在工作中有一個比較好的環境,“不是比誰資深誰職位高,而是有比較平等的互相學習的氣氛。” “在分配上也有較為公平合理的激勵機制,大家都能有所參與,這樣就使得在一起待的比較久。有些團隊沒賺錢的時候挺好的,賺了錢就鬧分家,共患難容易同歡樂難,我們可能比較好的解決了共患難和同歡樂。”
正如IDG資本過去18年在中國曾見證過的,一個國家加速追趕世界的腳步,令很多巨大的變化往往發生在并不遙遠的過去與未來。今日的中國正處于新經濟周期的起點上,面臨著結構轉型的巨大挑戰。創業者與風投,面對的將是愈加復雜的競爭環境,惟有“且學且前行”。
所有人,仍然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