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華貿中心32層落地窗前,鄧鋒的身后是聚集了京城最多財智之士的CBD建筑群,和一整條長安街。
這里是北極光去年年初搬入的新辦公室,1200平米的空間被分隔成多個大小不一的會議室和一律等大的單人辦公間。里面有一間屬于鄧鋒,陳設極簡。除了門口的名字,看不出任何的層次、頭銜。
倘若不出差,他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這里度過。有時工作到太晚,干脆就住進樓下酒店。周末加班,他喜歡呆在隔壁會客室與音響、黑膠唱盤為伴。另一位發燒友、把辦公室布置成“音響聯合國”的周鴻祎觀摩過他的裝備,直言:“太差了,回頭給你弄套牛掰的。”他不以為意:“我不收藏音響,收藏音樂。”
這或許可以理解為,在硅谷以42億美金賣掉NetScreen、經歷過人生輝煌的他,如今除了財富和成功,有著更多精神訴求。水木清華BBS上流傳著他2005年初回國時對母校后輩的一番剖白:打算辦一個非營利民間智庫,把中國企業帶向世界。
如此,此前六年將辦公室設在毗鄰中關村的清華科技園顯得十分合理:最有機會走出去的,正是鄧鋒最熟悉的TMT領域。
但7年中除辦公地點轉變外,其投資策略也悄然發生著變化:清潔技術(包括: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先進制造)的投資比例已經占到了25%;進一步將手腳伸進了醫療健康,也有10%;新型消費5%;TMT領域的投資比重下降到了60%。
這種調整對一家創立七年、掌管著10億美金的VC來說,絕非輕描淡寫。為此,本刊記者在數月內多次拜訪鄧鋒及姜皓天、李立新、楊磊、楊瑞榮四位董事總經理,并接觸了多位接受其投資的創業者,試圖厘清這一變化發生的軌跡及其內在邏輯。
投資組合:高、低β值啞鈴結構
“投清潔技術、醫療健康是很早就確立的想法,只是建立團隊需要時間。”鄧鋒否認了記者對北極光調整投資策略的疑問:“任何一個領域我們都不會覺得好就進入,節奏如何要看團隊的DNA。”
北極光公布的第一個清潔技術項目,是2007年投資的生物燃料公司凱賽生物。據此推論,至少從那時起,鄧鋒已經有了切入該領域的念頭。
他的考慮首先是平衡風險:TMT項目β值(系統風險敏感度)很高,爆發性強、動蕩性也強。今年300-500%增長,明年就可能急速下滑。清潔技術、醫療健康項目則β值相對低,意味著穩健。也許每年只增長100%,但可持續5、6年。尤其是醫療健康,北極光涉足較多的醫療器械、醫療服務非但β值低,周期性也很弱,加倍穩健。與TMT配合在一起,可以保證基金的收益。
這還不足以說明問題。低β值行業有很多,比如能源、化工、汽車、農業,為什么不是這些?
對此,鄧鋒另有一套思考方式:根據社會發展趨勢挑選行業。這些趨勢包括:城鎮化帶來的消費方式改變和消費升級,來料加工、低端制造向先進制造的轉型,政府對環保、低碳經濟的大力推動,消費者對生命質量的重視,以及移動互聯網、IT革命帶來的生活、消費方式改變。在他看來,每個趨勢都蘊含著巨大商業機會,但對北極光創投而言,在傳統消費品、現代農業領域似乎并無優勢。這樣一來,北極光在TMT之外的兩個新亮點——清潔技術、醫療健康——便已自動浮現。至于先進制造,鄧鋒常常用其來總括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精密制造,有時也指代醫療器械。這是因為,這些領域的技術往往必須仰仗制造環節予以最終實現。
三大投資方法:平臺/基礎設施、技術、“走出去”
不同領域投資方法有別,專注這些領域的投資團隊新成員也帶來了各自的方法。但反復梳理之,便會發現相較差異,延續下來的共性反而更多。這些共性,姑且稱之為北極光的投資方法。
方法一:偏好平臺、基礎設施屬性
以北極光重點關注的移動互聯網領域為例。在其舊版官網上,這一度作為一個獨立門類存在,足見重視。但由于投資階段較早,出于不愿消息曝光引來競爭者考慮,公布的案例只有三、四個。除了早年的展訊,近期較有代表性的是觸控科技、中科創達。
觸控科技及其創辦人陳昊芝已然在行業內廣為人知,不復贅言。但相對超人氣手游《捕魚達人》,北極光更看重的是它旗下的Cocoa China——中國最大的iOS開發者社區、游戲開發引擎和游戲分發平臺。
中科創達則是一家專注于Android操作系統核心技術服務的提供商。團隊的Linux開發背景使其相對做系統優化的點心、樂蛙而言技術更底層,規模更龐大——約有近800名技術人員,業務也更廣泛——芯片端的ARM、高通、展訊,手機端的摩托羅拉、索尼、夏普、NEC、LG、華為、中興以及各大運營商都是其客戶。
不是App,也不是炒得火熱的入口、安全、存儲。前者是iOS服務平臺,后者則在Android的龐大產業鏈條中處于基礎設施位置。這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鄧鋒對移動互聯網的理解:App的風險小,但長不了太大。平臺、基礎設施做成的可能性低,但能做大。
類似的思路還可以在其他領域找到對應:普能、集盛星泰(SPS)所在的儲能領域之于新能源,太時芯光、圓融光電生產的LED外延及芯片之于光電,諾菲研發的成本降低90%的透明導電玻璃之于其應用領域——使用觸摸屏的3C,全都是基礎設施。而東銳風電提供的風機安全運維服務,維絡城、到家美食會(外賣送餐服務)、美團、客多(C2B電商服務平臺)等O2O項目,則是平臺。
這種思路可以追溯到北極光早期在TMT投資中偏好的數據通訊設備、芯片、軟件,這些傳統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項目放在大TMT概念下天然地具有平臺和基礎設施屬性。事實上,鄧鋒自己創辦的NetScreen——基于硬件的網絡安全公司,就是典型的基礎設施。也許這可以歸結為思維慣性:因為熟悉,所以看好。
方法二:注重技術
鄧鋒自己及團隊大多技術出身,注重技術一直是北極光身上的醒目印記。
一方面,這可以解讀為其對技術類項目有偏好。不止技術應用,對中國近年開始冒升的世界同步原創技術亦高度敏感。
深圳微點便是個中代表。這家公司將半導體微流控技術引入IVD(體外診斷)領域,顛覆性地將傳統上很大很貴、必須配備中心實驗室的設備改進到只要把一滴血滴在塑料卡片上插入小型儀器幾分鐘就可以,低成本、同等精確。在國內沒有對標公司,海外競爭對手是羅氏、雅培。硅谷、中國各有一支研發、制造團隊,目標是在POCT(床旁即時檢驗)占據全球領導地位。
這是一家第一輪深創投用人民幣投資的公司,理論上第二輪外資進入非常困難。但創始人之一、董事嚴平宜對記者表示,其對北極光對技術的尊重非常信任。微點在硅谷的辦公室就在Santa Clara十多年前鄧鋒創業的園區,他相信這位先行者擁有與他們相通的世界級中國企業夢,而非謀求短期內創業板上市。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