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
資金短缺曾讓男兒潸然落淚
然而,創業初期的喜悅和新鮮感沒有維持多久。一個月不到,鄭昌陸就發現原來申報的項目雖然應用前景很好,但研發周期很長,同時需要大筆資金投入,與在實驗室完成項目不同。鄭昌陸認識到,要發展,必須首先要解決公司的生存問題。
于是,創業團隊作出了一個果斷的決策:除了原先申報項目外,同時專攻既有一定技術基礎又有市場前景的電子電力產品。經過幾番攻關,創業團隊陸續開發出高性能逆變電源、智能化蓄電池充電裝置、工業變頻器等產品。漸漸地,公司開始獲得訂單,并與國內幾家大型企業達成了長期合作協議。
“要研發,要申報專利,要產業化,還有每個月逃不掉的水電煤和工資,幾乎每個環節都需要資金。哪怕是10萬元,也是雪中送炭。”為了尋找新的資金源,鄭昌陸“長征”般地轉戰各風投公司“路演”。由于公司沒背景,吃過“潛規則”的虧,也付出經驗不足的代價。讓他感動的是,那段日子里團隊中沒有一人提出放棄。“我的員工至少都是碩士學歷,出去找工作都不成問題。而他們的信任,給了我堅持到底的勇氣。”
轉機終于來了,通過上大科技園牽線搭橋,上海億創投資有限公司對這個項目表示有興趣。2006年6月2日,這家風險投資商決定來到鄭昌陸所在的公司進行實地考察。在考察現場,想起數月來承受的壓力和艱辛,堅強的漢子講著講著,忍不住熱淚盈眶。
【飛躍】
300萬的“金蘋果”從天而降
“不錯,這個項目有前景。”在聽完這段感人的介紹后,包括上海科投、億創等在內的投資經理,對鄭昌陸團隊取得的成績感到滿意。幾乎就是在現場,召開了一個臨時董事會。此后,雙方又經過座談交流,最終達成了協議:上海億創投資有限公司將分階段注資300萬元。與此同時,承認鄭昌陸團隊研發的專利技術,作為無形資產價值為300萬元。就這樣,一個最初規模50萬元的公司,資產迅速擴大到700萬元。
300萬的風險投資,這個讓許多中小企業都夢寐以求得到的“金蘋果”,居然被一家創辦不到半年的小公司拿到了。并且,雙方從接觸到拍板,只有短短兩個星期!鄭昌陸帶領的團隊,成為了上海市大學生創業獲風險基金的第一例。
昨天,當記者來到這家充滿傳奇色彩的公司時,只見各類專利資助申請、會計事務所審計報告等大大小小的報表,放滿了鄭昌陸的辦公桌。“300萬的錢可不是好拿的,按照股東的要求,只有贏利才能獲得后續投入。”這個純理工出身的博士告訴記者,一年前,他對財務可以說一竅不通。但現實“逼”著他學會如何運籌資本,比普通的MBA毫不遜色。“2006年,我們完成了利潤30萬元的指標,力爭2007年,利潤達到110萬元……”說起未來,鄭博士拿著鋼筆簽報告的手指,往上揚了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