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背景下,運動產品時尚化,已經成為另外一個高速發展的體育用品市場。
摩根士丹利的人士向《財經時報》透露,他們從業內專家測算的數據了解到,中國運動時尚用品市場近幾年一直以3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長,2003年市場規模為200億元,2004年為260億元,2005年達340億元,2006則首度沖破400億元大關。
如何從迅速發展的運動時尚市場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目標?
這位人士告訴本報,在進行項目摸底和排查之后,模式獨特、高速成長的北京動向體育用品公司,很快引起了他們的注意。這促使了摩根士丹利最終以財務投資者身份,入資動向集團。
動向前身:雞肋與熊掌的選擇
《財經時報》了解到,北京動向體育用品公司成立于2002年4月,系由李寧公司發起設立,屬于李寧集團成員企業,由李寧公司原執行董事、CEO陳義紅親任董事長。
設立之初,北京動向是Kappa在中國大陸及澳門地區的獨家代理商,主營Kappa品牌的服裝、鞋和運動器材等,代理期限為5年。
在2002和2003年,采用代理商模式的動向集團在產品定位上考慮原汁原味地引進Kappa國際的款式,將Kappa所蘊含的亞平寧風格從意大利搬到中國市場來,并且選擇了走傳統體育用品路線。
但這種策略的市場銷售效果差強人意,區區幾千萬元的銷售額,根本無法維系北京動向當時200多個專賣店的渠道成本。
同時,僅僅五年的Kappa代理期限,也成為北京動向發展的障礙。
看不到Kappa及北京動向長期價值的李寧集團,于2005年7月發布公告,將其持有的北京動向80%的股權轉讓給董事長陳義紅及其家人控股93%的上海泰坦公司,陳義紅實際上成為動向的最大股東。
脫離李寧集團之后,北京動向總經理秦大中也告別李寧集團,陳義紅、秦大中兩人繼續搭檔經營動向公司。
做銷售出身的陳義紅市場嗅覺敏銳,能捕捉和把握體育用品市場發展潮流和趨勢,而秦大中則精于企業運作和運營管理。兩人聯手,共同創造了后來被稱為“動向模式”的發展道路。
動向轉身:運動+時尚
2004年,陳義紅在澳大利亞舉行的Kappa全球會議上,看到了Kappa的另一條產品線——時尚產品線。
陳義紅突然意識到,此前Kappa在中國運作失敗,問題皆出在與對手正面地在專業體育路線上作戰,產品缺乏差異化。
確定運動時尚路線之后,動向開始了艱難的轉型。
2004年當年,動向的銷售額迅速跨過盈虧平衡點,2005年增長近一倍。2006年迎來爆炸似地成長,全國專賣店達到一千余家,登上了中國運動時尚用品的冠軍寶座。
2006年,國際市場發生了有利于動向集團的變化:Kappa的母公司意大利上市公司BASIC NET集團急需現金。
一個商業機會就此出現。
動向集團決定出讓部分股份給摩根士丹利獲得資金。
此后,獲得摩根士丹利的資金和并購經驗支持的動向集團,通過其下屬新加坡公司,將Kappa中國大陸地區和澳門地區品牌所有權及永久經營權買斷,從根本上排除了品牌授權期限的長期發展障礙。
在投資銀行界看來,服務業依然是外資投資機構搭臺唱戲的主戰場。
清科研究中心的數據表明,從投資行業差異上看,外資創投機構在廣義IT、服務業、生技/健康行業都占主導作用,而在傳統行業和其他高科技行業(包括環保、新材料和清潔能源),本土投資商相對更加活躍。
在投資動向集團之后,摩根士丹利是否能充分利用的全球資源,幫助動向集團獲得資本市場親睞,再造“蒙牛神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