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深圳創新投資集團公司總裁李萬壽
“深圳推出創業板后,掛牌的上市公司將不僅包括科技創新企業,也包括在經營模式、產業發展模式、業態模式上有創新的創新型企業。”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深圳創新投資集團公司總裁李萬壽對創業板作出如此預期。他同時表示,在深圳創投目前儲備的項目中,有相當一批是對接創業板市場的。
這位執掌中國本土最大創業投資公司的投資專家,以實證數據和豐富的運作經驗,向我們分析了國內創業資本市場的重大發展機遇,預言了中國式創業資本的成長路徑。
分享“創投的春天”
“中國創投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那就是‘方興未艾’”,李萬壽表示。據統計,2002年中國創業投資總額僅為5.34億美元,而到了2006年,總投資額已達21.81億美元。今年前三季度,境內外創投機構對中國投資額首次突破了20億美元,全年可能達到30億美元,將創歷史新高。短短的6年時間,總投資額已經增長了將近6倍。
“2005年前,在國內從事創業投資是非常困難的。”李萬壽回憶說,那時,國內一些企業到納斯達克上市、創造出財富神話,但這些財富神話大多與中國本土投資機構無關,國內創投機構幾乎被邊緣化了。他繼而分析說,“不是說我們本土機構沒有這種能力,而是由于國內缺乏資本退出的渠道和平臺。”
由于當時國內相關政策法規欠缺,難以構建起一個內外貫通的資本退出渠道和平臺,國內很多風險投資機構難以做大,很多都倒閉了。
依托強大的資本后盾,能夠堅持下來的,因資本市場的改革獲得了難得的發展機遇。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實施,國內股權投資市場日漸活躍,本土風投也實現了歷史性的轉折。談到近兩年的發展,李萬壽感慨頗深,“1999年到2005年,深圳創新投資公司共投資了80家企業,在國內上市的只有1家,在國外上市的有17家。但僅2006年一年,我們就投資17個項目;2007年投資50個項目。最近兩年的投資總額基本上接近我們前六年的投資總和。2007年以來,我們公司運作上市的企業為10家,其中5家在境外上市,5家在境內上市。從募集資金的總額來看,國內IPO總量遠遠超過境外的募集總量,我們發行市盈率高達二三十倍左右,二級市場都是在60—100倍,個別投資項目在150倍左右,國內的優勢越來越突出。”
作為國內創投行業的領軍者,深圳創投的業績成長發生顯著變化: 2005年之前,創業投資的年收益率是20.45%;2005年之后,本外幣基金的年收益則達到35%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