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項目每股開價5倍市盈率,現在已經到了15倍,甚至更高。”中科招商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總裁單祥雙說。他表示創投在中國并沒有過熱,因為早期項目投得并不多,但是上市前項目顯然是局部“高燒”。如果再考慮到國有券商獲準開辦直投業務,那么上市前項目的投資收益還將被進一步攤薄。
另一方面,上證指數下跌近半之后,藍籌公司的估值已經下降到20倍以內。作為股權投資主要退出渠道的證券市場面臨重大風險,并已經威脅到國內新興的股權投資的安全邊際。
內外資有限合伙人取向不同
中晚期特別是上市前項目炙手可熱,而早期項目卻少有內資機構問津。一些業內人士將這一問題歸結為“專業經驗”和“人才問題”。
“作投資不簡單就是給錢就行了,還要花很多時間去作調查,并且在投了錢以后還要用自己的經驗輔導創業者,為企業整合各種上市資源。”新浪創始人之一、DCM創業投資公司中國合伙人林欣禾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此外,資金環境的大背景或許更深刻地決定了內資VC和PE們的行為模式。“其實我們外資創投機構的錢并不是直接來自于企業和個人,而是大學基金、退休基金、保險公司,或者是基金的基金(FOF)。這些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在國內還沒有。”北極光創投合伙人鄧鋒說。
林欣禾則把海外的專業LP(有限合伙人)與國內投資人進行了比較。“他們(海外的專業LP)也是專業機構,我們與他們溝通很容易。但是國內的LP,要么是政府,對你有很多條條框框;要么是賦予個人和剛剛做起來的民營企業,喜歡干涉,要求很高。”林欣禾舉例說,一個企業主可能聽說在深圳炒房一年就能翻倍,于是就會埋怨創投基金為什么一年只有15%的收益?“他們太浮躁了,恨不得一年內就能賺回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