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巨峰同時在會上強調,“要通過制定更為有效的政策和創新體制機制,在風險投資、銀行信貸、資本市場、保險、債權等方面,更廣泛的調動金融界的積極性,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
陳春發博士觀點也很明了,大多高新技術企業依靠風投尋求發展是最好的選擇。
“我們的角色介于投行和企業之間,一些私募資金是我們的長期合作伙伴,我們幫助他們尋找優秀的企業進行股權直接投資,然后由這些私募基金將企業包裝上市。另外,一些企業急于解決融資難的問題,我們也會去主動聯系有意向的私募基金。”成都科技企業協會袁昕說,“通過包裝、美化財務報表的方式,很難將企業推上市,但借助私募基金和風投的力量,卻能使企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上市融資。”因為風投資本在注入的同時,為了降低投資風險,還要向企業提供經營管理經驗和咨詢,制定發展戰略,參與重大問題的決策以及尋求退出渠道等來幫助企業取得成功。
冷淡不僅僅是企業
“四川風險投資很難用冷熱來形容,但一直沒做起來是肯定的。”袁昕介紹,目前,類似宏明雙新引進的投資管理公司多數仍然專注沿海,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幾地,主要為高新技術企業融投資及經營業績持續改善提供咨詢服務,幫助高新技術企業引進風險投資、私募基金等戰略投資者。換句話說,讓高新企業盡快實現上市,是其核心業務。因此,發達地區私募股權投資市場的已經很繁榮,但四川在2000前后熱火朝天一陣子后,目前仍然鮮有成功的例子。
“四川風投看成都,成都就代表四川。”此次擔任四川省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服務中心副主任的陳春發博士介紹了四川風投機構的分布,四川全省只有成都和綿陽兩家高新區,風投機構主要集中在成都,綿陽只1家,大多數風投都集中在成都,成都目前約有10家左右的風投機構。機構不少,然而,現狀卻是“都只是掛的風投機構的牌子,做的只是后端服務,或者傳統的投資業務,”此外,“除了這10來家,其他的就更不成氣候了。”
對于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另有國有風投機構負責人表示,一方面,本地風投機構自己實力差,規模有限,最重要的,“企業觀念落后,內地企業觀念與沿海差距很大,不知道選擇適合自己的不同性質資金,很多高新技術企業并不了解風投的作用,甚至不愿意風投參與企業重大事項或者稀釋自己的股權。”同時,國有背景風投機構過分強調風險控制,資金回收責任大,投出資金規模也有限制,邁出的步子緩慢,風投機構自身也缺乏對企業的輔導,后期監管少,共同做大企業甚至只是一紙簡單的投資協議,導致四川風投發展乏力。
據悉,在深圳,創投風投機構占了全國總數的1/3,可運用的資金高達數百億美元,而四川其零頭都不到。
創業板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如同一顆希望的火種,創業板的即將推出,引發了風險投資行業、高新企業的熱烈反響,它的出現等于給風險投資退出企業投資、獲取高額回報安排了制度性的渠道,有利于高新企業順利獲得資金進一步做大做強。一段時間以來,不少企業紛紛趕時髦,提出了要在創業板上市。
但是,前述國有風投機構負責人表示,企業上市熱情通常與地方政府的經濟政策扶持有關,一旦政府換屆,或者政策調整,都會造成項目的擱淺,有的項目運作一兩年就功虧一簣,這也導致風險投資風險加大,影響風投機構的積極性。
事實上,同全國一樣,四川的創業板資源也相當豐富,企業創業板上市競爭仍然激烈。某大型券商四川分公司一負責人唐先生現在開始捉襟見肘了,已經不需要出去尋找輔導資源,企業找上門的資源就遠遠飽和了。唐先生說如果按照意見稿,符合條件的企業太多,目前四川符合創業板上市條件的企業起碼上千家,啟動跟蹤服務的約200家,而經過篩選作為該公司重點推介上市的企業數量約10家,樂觀估計只有1-2家將成為創業板推出即上市的企業。“并不是所有合乎條件的企業都可以進入創業板,而最終有可能還要看軟實力,如企業信用、知名度、所屬產業領域、內部治理情況。作為券商,針對投行業務,并不是來者不拒,券商拼搶擬上市資源已經不復存在,而是選擇更優秀、更符合條件的企業加以推介輔導。”唐先生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