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投資研究所副所長郭戎
郭戎建議,應根據資本市場反應安排創業板企業上市節奏,盡快擴大“科技企業股權轉讓代辦系統”試點,構建可上可下,靈活互動的多層次資本市場。
“創業板的推出將是以科技促內需,保增長的重要手段,是在低谷期把握機遇的重要措施。”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投資研究所副所長郭戎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他認為,創業板能夠及時為我國實體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郭戎指出,開設創業板有利于把握新技術突破帶來的增長機遇。從現代經濟周期的規律來看,每次危機都孕育著由新興技術突破,新的要素驅動等帶來的下一輪經濟增長。國際風險投資,特別是美國風險投資的動向往往是未來產業萌動的指向標。
據美國有關機構估計,從2005年較少資金投入到去年為止,硅谷已有超過100億美金風險資本進入新能源領域。一方面,有前幾年石油價格不斷高攀的短期因素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從長期看,人類經濟活動必然由石油等生物化石為主的能源轉型,已是美國等發達國家近年來的共識。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政府已把能源戰略把在突出位置,尤其強調新能源技術的開發,當前資本市場和創業投資的種種反應可能是一輪新技術浪潮的前兆。健康產業、新醫藥等生物技術在美、英、以等國風險投資的投資組合中比重也在不斷增大。
這說明,雖受金融海嘯沖擊,全球風險投資業萎縮加劇,但美國硅谷等地的創業風險投資卻悄然發生著結構性轉變,投資重心由IT行業正在向新能源和生物技術等方面偏移。“創業板可為我國在新技術和產業的萌芽期贏得機遇。”郭戎認為。
與此同時,郭戎還表示,創業板的推出還有利于在合理價值區間內起步。由于中國證券市場的高市盈率一直是自設立以來的主要運行特征之一。過高的市盈率意味著泡沫和估值過高等因素。在證券市場高漲時開設創業板,就有了引發關于小盤股、新概念容易被“爆炒”的擔心。自2006-2008年的暴漲階段,主板股票市場的強示范和高預期效應使得場外、私募企業的每股價格與收益比率(PE值)也高企不下,平均值超過15倍,某些地區的熱點行業PE值甚至達到了30-40倍,估值大幅超越了企業未來現金流量折現的可能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