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關注企業的成長性是對投資者負責任的一種表現,投資者購買股票實際上是購買企業的前景。
“在關注成長性的基礎上,上創業板的企業還應該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因為有些企業可能成長得很快,但由于所在行業技術含量不是很高,或者說進入的門檻不高,很快就會出現市場過度競爭的現象。”許文聰提醒說。
的確,技術領先是保證一個企業經久不衰的一個重要條件。“從我了解到的國外案例來看,創業板還比較青睞創新型的企業,因為這種企業具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有自己的產品創新。”北京京都天華會計師事務所高級經理吳壽元表示。
無論是技術,還是創新性,這些都是保證一個企業成長性必不可少的因素。而強調企業的成長性,實際上也是創業板與中小企業板的區別所在。畢竟,創業板和中小企業板的準入門檻相距不遠。
事務所:融資規模有限
“但從整體來說,創業板融資的規模肯定比主板和中小企業板要少,這個板上的企業本身就是規模比較小的。”吳壽元分析說。“而且,一般說來,這些企業的創始人或者大股東,都想保持自己絕對控股或相對控股的地位,他們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股權不能被稀釋得太低。”
從今年3月證監會發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以來,關于創業板“曲線救市”的說法就一直存在。但是,關注開始籌備創業板的企業,不難看出,創業板的上板門檻并不低,而且打算上創業板的企業也多是創新型和成長型“雙優”的企業。
一方面,這并不能全面地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另一方面,這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的力度也有限。
在當下的經濟環境下,企業的資金需求旺盛,如何拉動民間投資,吸引更多的民間投資者,也是創業板嚴格篩選企業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國外創業板上市的情況來看,融資規模一般都停留在一兩億元人民幣,如果融資規模能夠達到5億元人民幣,已經算是融資額比較大的了。”吳壽元介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