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2009年國產影片就有450多部,2011年國外影片無障礙進入,而中國影院可容納的影片不到150部,大興土木建影院就能賺錢嗎?
毫無限制地看美國大片是什么概念?也許有人說早就在電腦上下載看了無數年,沒啥新鮮的。但是電影院呢?365天,天天可以在電影院看美國大片,什么心情?事實上,這件事情并不遙遠。2011年3月,相關部門要取消限制進口娛樂文化產品,國外的音樂制品、出版的書籍和電影可以無障礙進入中國。
引進版電影一旦放開,對現有的影院將是很大的考驗,但其中的商機也絕對大于任何一種賺錢的風險。
在過去的2009年,票房過億的國產影片達11部,多位導演跨入億元票房“俱樂部”。中國票房收入62.06億元,同比增幅43%,而全球電影市場近年平均增幅才8%。隨著進口限制的取消,雖然數量與質量不能完全呈正比,但是票房絕對值攀升毫無懸念。
然而,相對國外影片的引進,中國的熒幕數量就顯得遠遠不夠:美國4萬塊熒幕,平均8000人擁有一塊;日、韓平均2萬人擁有一塊;而中國有4700塊(2009年),還有一半不是數字化熒幕,平均60萬人共有一塊,可容納的影片不到150部。而當年的國產故事片456部,僅次于印度、美國,位列世界第三,由于市場容量有限,影院放映空間接近飽和,全年越來越多的時間排片擁擠,導致部分具備一定商業品質的影片難以獲得充分的市場放映空間。于是各方資金紛紛爭搶影院,擴張、兼并、重組更是院線競爭中頻繁上演的場景。
萬達院線放出豪言:2010年要達到600塊熒幕、70家影院、瓜分全國票房收入的20%、稱霸亞洲;2015年達到1200塊熒幕、150家影院、占全國票房40%,躋身全球前四強。保利集團乘機入股重慶萬和院線;中影集團增資擴股中影星美院線;遼寧北方院線脫離北京新影聯,攜手山東銀星院線成立新北方院線;廣東大地脫離中影南方電影新干線。 前方打得火熱,新進入者仍然絡繹不絕,曾經被遺忘的電影產業在資本和政策的推動下,終于火了。
資本蜂擁影院
在電影制作、發行、播放整條產業鏈上,播放終端看起來門檻是最低的。而現在中國影院數量缺口大,風險相對好控制,容易獲得熱錢青睞,一時間,煤老板、地產老板、國內外風投、港臺資本蜂擁而至。
影院產業喧鬧的背后是政策在做推手。2009年12月,中國電影局出臺新政,加大對安裝數字放映設備的補貼政策,鼓勵中小城市數字影城建設,這也為二三線城市的影院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0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推出《關于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加快城鎮數字影院建設、加大投資政策、推動電影科技創新。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