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資本市場的風險
11月22日,在美國納斯達克資本市場上市的盛大網絡宣布與Premium Lead Company Limited(盛大網絡母公司)和New Era Investment Holding Ltd.(合并子公司)達成一項合并協議和計劃。根據該協議,母公司將按每股普通股20.675美元或每股美國存托股份(相當于兩股普通股)(“美國存托股份”)41.35美元的價格收購盛大網絡所有剩余流通股。交易完成之后,盛大網絡將實現從美國股市退出。這就是近期引起互聯網各界人士熱議的盛大網絡私有化事件。
其實選擇退出美國股票市場的中概股并不僅僅有盛大,包括同濟堂、樂語中國、安防科技、康鵬化學等公司也做出了同樣的選擇。在中概股危機影響下的美國資本市場,早已不再是“香餑餑”。
不少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企業,如斯凱網絡都曾有遭遇被“做空”的慘痛經歷。“做空”在美國資本市場是一種合理的行為,有完善和成熟的機制。意指對沖基金事先認定某個上市公司存在股價必然暴跌的誘因,且該誘因被自己獨家掌握,便采用融券的手法“借”來該公司的高價股票“砸”出,待股價果然下跌后,再在低位將所“砸”股數買回,補還融券的股數,憑借兩項交易中的“倒差價”贏取高額利潤。
做空有一項前提,即上市公司本身是有弊端的,而且這種弊端足夠大,可以讓該公司的股票在幾天的時間內,被股民紛紛拋售,從而引發股價下跌。不少中概股的股價紛紛下跌,其中就有做空機構的影子。
而風險還不止這些。在中概股遭遇危機之后,有不少業內人士開始反思中概股本身的失誤,也有不少人士認為,中概股危機并不僅僅是自身的問題,而是在復雜機制下導致的帶有“陰謀”性質的“陽謀”。
資本市場設計的初衷是為企業提供更加良好的融資環境,幫助企業成長。但是這種初衷往往會被逐利的空頭機構甚至監管機構所利用。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執行會長費國平曾為中概股辯解:“要分清好中概與壞中概,搞株連不僅違背了法治原則,不僅不能平等保護公司的全部利益相關者,還會導致更多投資者遭受不該發生的損失!
他認為:“中概集體被質疑有問題,是監管者、做空者、輿論集體審判的結果,不是法官的判決。做空中概股的概率不很高。是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不斷挑釁,再加上媒體渲染,市場對中概股的不信任不斷擴大,投資者趨向于避險。”
相對于國內的資本市場,美國納斯達克等海外市場確實有更低的門檻,也有著成熟的運作機制,但是這并不表明其中沒有人為運作的空間。中國互聯網公司海外上市終究是“寄人籬下”,將來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像盛大網絡這樣選擇從海外市場退市的中國概念股企業會越來越多。
所謂“吃一塹,長一智”,中國互聯網企業不要再抱著上市的幻想不放,還是將眼光放在更實際的盈利能力上更為可靠。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