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瓜還是魔鬼?
天使投資之所以被稱為“天使”,就在于這類投資行為往往寄托了投資者個人的一些美好愿望。正是由于這種特性,天使投資失敗的概率甚至比創業投資還要高。在美國,甚至在剛剛投入資金時,就有三分之一的天使投資人認為他們的投資可能會失敗。
在國內為數不多的天使投資項目當中,失敗的案例也并不鮮見,而且就算是那些具有豐富創業背景的天使投資人也未能幸免。WebEx創始人朱敏的經歷或許能夠說明一些問題。
單純出于幫助中國軟件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良好愿望,朱敏曾經在國內一家軟件公司做了幾年的股東。不幸的是,由于商業模式不夠成熟,朱敏投入的幾百萬美元最終還是打了水漂。
如果說由于商業風險而導致的投資失敗,天使投資人還是能夠接受的話;那么由于創業者個人的敗德行為而產生的投資損失則是投資者所無法容忍的。但是由于距離遙遠,一些國際投資者在中國進行投資時還是難以完全避免“被騙”的命運。硅谷銀行國際創業投資部高級副總裁關達強,就表示自己曾經給國內的一家企業投資了50萬美元,后來卻連這個企業的人都找不到了。
反過來,站在那些真正創業者的角度,最為擔心的就是獲得投資后投資者會對企業的正常運營橫加干涉。如果再碰到一個對企業所在領域并不熟悉的投資者的話,企業面臨的無疑將會是一場災難。在一個缺乏所有者文化的國度里,國內投資者對于控股權的偏愛和天使投資要求的少數股權特性也是相悖的。
這也是我國天使投資人難以大量涌現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這種情況下,各級政府機構作為一個特殊的主體去充當天使投資人就具有了特別的意味。“成敗其實已經并不重要。”林富元說,“政府參與的更大意義就在于營造一種適宜天使投資發展的文化和氛圍”。
2006年,林富元自己則計劃以天使投資聯盟的方式投資中國企業,就像在美國做的那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