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九:保持清醒,不要相信VC的贊譽之辭
當你獲得投資的時候,VC或許會贊美你——90%以上他們會對你極盡鼓勵之能事。但你必須冷靜。說不定VC心里在想:你的企業有40%的概率在3年內倒掉!
風投決斷事物的標準其實只有一條:風險與收益是否匹配。
經過周密的準備、精心的計算和多次實驗,柯受良駕車飛越黃河的風險不比步行穿過長安街大,這就是風險控制的典范。
職業投資人從入門的第一天起就開始建立風險控制的理念。特別是那些歷史悠久的投資機構,曾目睹無數企業的興亡乃至國家的興衰。他們知道一切皆有可能發生、只不過發生的概率有大有小。風險不可怕,一味回避風險將一事無成,關鍵是盡可能精準地確定風險在哪里并有效地加以控制。
風險投資基金(VC)是從實力強大的機構(美國風投60%來自養老基金)或極富有的個人那里募集設立的,其性格是“不懼風險,追求超高回報”。股市、期市的收益率仍不能令其滿足,于是投入初創期的各色企業,國內外的數據明這類企業的成功率不足10%,其中的成功者卻有可能成為微軟、思科、惠普、蘋果和英特爾這樣的巨人給投資者帶來十倍、百倍的收益。
VC對你的企業的理解,和你是不同的。如果企業是你的孩子,它或許要你的孩子放棄高考去參加“超級女聲”,至于發展后勁,那不關他的事。他要你的企業的效益最快地顯現出來。企業是你的孩子,所以你要保持清醒。
規則十:VC是功利的經濟動物,隨時可能“變臉”
要知道,VC是“騎墻”的,他的眼里只有利潤。例如,在投資方式上,VC多采用“變種”的股權投資方式,特別是“可轉換優先股”。投資人注入的資金首先要體現為債務,企業有到期還本付息的義務。如果企業成長得好、股權價值飛升,風投行使“選擇權”將債權轉為股權獲取更大收益。在股權投資與債權投資間的切換是風投控制風險的重要手段。
有經驗的VC不會一次滿足企業發展進程中的資金需求,而是分階段地投入隨時準備止損退出。確定目標企業后,風投一般會先給一年或半年所需的資金,然后觀察投入的效果。一但發現苗頭不對就果斷止損,毫無“婦人之仁”。如果以美好藍圖引入VC,然后想利用對方“舍不得”前期投入的心理來套住基金是很難奏效的。薩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中有句臺詞:想找到你射出的箭就朝那個方向再射一箭并看清落在哪里。VC不會朝一個讓它失望的企業再“射一支箭”的,所以企業對未來幾年的業績預測要保守些。
規則十一:一個行業的想象空間只有那么大
“不要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這句西方諺語,在投資基金的詞典型里叫做“風險分散”。
大的機構投資者都采用“自上而下”的分散方式。操作細節(分配比例、是否組建子基金等)雖有不同,但沒有不“分散”的基金。越是大的投資機構越有能力在世界各地、各行業同時投資于成百、上千家公司,從而最大限度地分散風險。
具體到一個細分行業,比如動漫制作,VC只看得上這個行業第一、第二名。因為在激烈的商戰中,老大、老二都有勝出的可能。比如,根據AC尼爾森的調查分眾和聚眾分另占有全國12個主要城市樓宇電視廣告市場的49.8%和46.7%。隨后,聚眾傳媒(老二)被作價3.25億美元并入分眾(老大)。
除了考慮競爭態勢,資本市場也不會同時接納同一國家、同一行業的多家企業。比如攜程、e龍之外,盛大、第九城市之外的企業很難到納斯達克風光。當你把企業的主營業務告訴投資者,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歸類。訂機票、訂客房的歸到攜程、網游歸到盛大、公共場所電視廣告歸到分眾。企業一定要在商業模式方面有實質性的創新,否則你抗議說和攜程、盛大、分眾不同也沒有用。如果某個行業的前兩家地位已經不可動搖,其他企業被擠死的風險遠大于出人頭地的機率,萬難從VC得到資金。
規則十二:VC的中國異化
最近活躍的不少外資“VC”都變得頗有“中國特色”——短、平、快。實際上在一兩年內就通過上市退出獲利的投資者只是起上市輔導的作用,通俗地說也就是作了投行的業務卻賺了幾乎相當于始創者的利潤。
當前內地不少外資“VC”投資一家企業的時間一般在兩年以內,這和國際上的情況大相徑庭。在國際上一個VC基金的投資期間通常是7年。雖然VC為了分散風險,在投資組合內會同時包含中前期以及中后期的創新企業。但大體而言VC投資一家企業的周期通常都長達3~5年。真正意義上VC介入時間也會比較早,VC基本上算是企業其中一個建立者(founder),擔當著孵化、協助的作用!倍切┰诮咏麵PO時期注資的基金投資者,嚴格來說不是VC而是以投資過渡期企業或者即將上市企業為目標的過橋融資。這類型的資本對一個國家的創新產業培育效果并不明顯。
VC通常被稱為風險投資,這體現了VC投資的一個特點——高風險,高回報。在近期許多VC投資個案中我們都會看到這么一種投資合作組合:傳統VC+老牌投行風險投資部門。由于在成熟期介入,而且還有傳統VC打頭陣,這類型的投資實際上是低風險的“風險投資”。和傳統VC通常只占企業20%以內股份情況不同,這類“VC”投資的金額比一般的創業投資要巨大得多,甚至已經帶有股權收購的意味。其中一個例子就是軟銀亞洲聯合美國凱雷投資向順馳(中國)不動產網絡集團投資4500萬美元,該項投資創下中國今年單項金額最高 紀錄風險投資。
這些VC退出都比較快。因此,在培育高新技術公司方面的作用不大,反而有可能成為把中國優秀企業資產從國內轉移到海外的“買辦”。在順馳的例子中就運用了“海外曲線IPO”的方式,以繞過國內監管實現在納斯達克上市。其操作實質是通過建立沒有資產含量的海外殼公司,然后通過并購內地企業達到繞開內地嚴格的外幣監管條例以全外資身份海外上市的目的。為了顧全外資VC在企業中投資需要在海外以外幣方式退出收回的需要,某些“手腕”是不得以而為之。但是在這場“乾坤大挪移”中,被改變的真的只有企業的國籍而已嗎?
作者簡介:李彤,商界傳媒企業研究院資本運作首席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