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雜志:硅谷創投教父中國淘寶
“中國將是所有市場之母。” 約翰多爾即將開始在中國尋找下一個Google的游戲,他的關鍵詞是綠色科技
張浩/文《財經》雜志
一身休閑裝束,樂觀、激情、充滿活力,這是56歲、有“創投教父”之稱的約翰多爾(John Doerr)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4月24日,這位硅谷頗具傳奇色彩的投資者,帶領美國著名風險投資基金KPCB(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來到中國,宣布與華盈創投(Venture TDF)共同成立凱鵬華盈中國基金(KPCB China 下稱凱鵬華盈)。很多人都認為多爾來得太遲,但他還是我行我素地帶著一支由中國本土資深投資者組成的團隊以及3.6億美元,來中國尋找新的投資目標。
這是KPCB的第一只海外基金。2006年以前,這家著名的風險投資基金最遠的“跨境投資”,不過是延伸到猶他州的鹽湖城而已。大部分美國風投基金都是如此。“這完全是項新的挑戰。老實說,我們有90%的投資都是投向公司方圓60平方公里以內的公司。”KPCB的另一合伙人,塔史萊(TadSchlein)說。
KPCB創建于1972年,與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并稱為全球創業投資領域的雙子星座。35年來,KPCB先后投資了475家企業的創業者及企業家,名單中囊括的名字讓人眼花繚亂,有谷歌(Google)、美國在線(AOL)、亞馬遜(Amazon.com)、康柏電腦、Netscape、蓮花軟件、太陽微系統(Sun Microsystems)等等,都是全球IT與互聯網行業曾經與現在炙手可熱的名字。目前,KPCB所投資的公司中已有150多家成功上市。
“中國目前處于一個很好的投資機會,我們非常希望能有機會參與這一個歷史性的時期。”約翰多爾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絲毫不掩飾對中國風險投資市場的興趣和野心,“這里將是所有市場之母。”
“九號基金”
約翰多爾最初只是英特爾公司的一名銷售人員,但在過去27年時間里,成為美國硅谷風險投資的“皇帝”。
思科首席執行官約翰錢伯斯形容多爾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風險投資家”;Google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則稱他為“Google 最好的董事之一”;亞馬遜的貝佐斯,更將多爾和他的KPCB稱為“互聯網的重心”。
是什么使他成為一個成功的風險投資者?多爾自己給出的答案是——運氣、對創新與企業家的天然熱衷,以及遺傳自父親的雄心勃勃。
1974年,多爾來到硅谷,加入了當時的小型芯片制造企業——英特爾,英特爾當時剛剛發明了著名的8080微處理器。回憶當時的情形,多爾慶幸,“自己在正確的時刻來到了正確的地方”。多爾在英特爾成為業績最為突出的銷售主管。
1980年,多爾被朋友推薦到KPCB做“兼事勤雜工作的辦事員”,工作是檢查新的商業計劃書。面試中,他提出希望自己創業,而KPCB的四位合伙人承諾說,就像他們曾成功孵化Genentech和Tandem電腦一樣,多爾并非沒有機會。
多爾進入風投正逢其時。1980年蘋果電腦上市,硅谷的活力正在被擴大、釋放,各種圍繞微處理器展開的技術創新,被多爾總結為“我們見證(并從中獲益)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合法創富”。
就在1980年,斯坦福大學教授福雷斯特巴斯基特向多爾推薦一個名叫“斯坦福大學網絡”(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的項目,這一生產低價工作站的學生項目,變成了后來的太陽微系統。
1981年,在加州理工大學的一次會議上,多爾又認識了兩名教授,加州理工大學的卡福米德(Carver Mead)和斯坦福的吉姆克拉克(Jim Clark)。米德和多爾共同創建的專攻“對硅進行編輯”的公司Silicon Compilers,成為了多爾孵化的第一家公司(最終這家公司在11年后以1.42億美元的價格被出售),而克拉克在14年后創立了網景。1982年,三名得州儀器公司辭職的員工在餐廳紙巾上寫就的商業計劃書,變成了后來將IBM從PC霸主地位上拉下馬的康柏。
多爾也被稱為“反蓋茨主義者”,因為他幾乎對每個與微軟競爭的公司都提供了重要的幫助——包括Intuit、Netscape以及Sun。KPCB甚至設立了一個Java基金、提供制造Java產品及服務的創業家,而微軟視Java為它的Windows作業系統的一大威脅。
不過,多爾最大的影響力還是在互聯網上。1994年起,在多爾的支持下,KPCB投資了無數家網絡公司。除了亞馬遜,還有幫中小企業提供網絡服務的Concentric、利用有線電視網提供網絡接入的@Home、在線旅游中介Preview Travel、體育網站Sportsline、搜索引擎Excite、在線拍賣網站Onsale。這些公司有些已泯然于歷史,有些仍然活躍,但基本上都給KPCB帶來了高昂回報。1995年KPCB主導創立的@Home為其帶來了87倍回報,亞馬遜則有44倍,Excite為72倍——多爾曾說過的“互聯網被低估”和“互聯網正在變成所有事情的答案”,在2000年前后被無數次重復。
KPCB歷史上最冒險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期基金投資,發生在1999年,這筆投資被命名為“九號基金”。僅用了十個月,多爾和他的合伙人們就將全部5.5億美元投出,但很長時期內顆粒無收。其間為KPCB工作的合伙人中,已有六名離開。
在九號基金的項目中,投資1250萬美元的汽車網站Autotrader,到2004年方取得贏利;而980萬美元投資的健康保險網站e-Health Insurance則一直未取得成績;550萬美元投資的在線醫藥購買網站Ethnicgrocer,最終在2002年賣給了國際醫療交易公司;網景創始人克拉克創辦的個人金融及財務管理網站myCFO,則在投入了2200萬美元后,最終虧損出售。
不過,這一期基金投資中,還有Google。這是多爾歷史上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一筆投資,雖然多爾承認在1999年,其實他也并不清楚當時的搜索引擎會成長成什么模樣。
多爾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回顧了他與Google創始人的第一次見面。“1999年,我碰到了佩奇和布林。他們來拜訪我。他們那時還在斯坦福大學,當時這兩個學生開發出的搜索引擎占用了學校一半的帶寬。他們給了我一份計劃書,并且說應該給他們投資。我就問,你們的生意有多大?他們告訴我:‘100億美元’,我差點從我的椅子上掉下來。我說,你們指的是市場總額嗎?他們說:‘不,指的是收入。’我真的從椅子上掉下來了。”
最終,約翰多爾代表KPCB為Google注入1250萬美元股本金,擁有10%的股份,這筆投資在Google公開上市之后,增值到30億美元。之后KPCB幾經拋售,目前還持有250萬股;以Google現在每股470美元的股價計算,總市值接近12億美元,加上之前陸續拋售所得,其總回報已接近50億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