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自主研發才剛剛起步。安普生物會不會是中國的默克、禮來、輝瑞? 自從2002年創業伊始獲得上海創投和深圳潛龍房地產公司合計2000萬元人民幣后,2006年下半年,晨興集團再次將500萬美元注入安普生物,為其發展及時助推了一手。雖然500萬美元對于自主生物研發的公司來說遠遠不夠,但卻可以為其后續的融資拋磚引玉。
安普的幾位華人科學家,同時也是安普的創始人,帶著21世紀最頂尖級的利器——生物技術,開始了對古老的中草藥領域的挖掘和開拓。
究其目的,企業做大獲利是一方面,更大的雄心是,彌補中國制藥工業的一項空白。 中草藥上的突破 安普生物是由幾個做醫藥研發的科學家創造的,主要針對中草藥的研發,安普最核心的技術便是建立以生物技術為基礎的篩選平臺。
藥的來源是各種各樣的化合物,有用的、無用的都堆在一起,成了一個藥品的“金礦”。篩選平臺就是要從這些化合物中篩出“金子”,找到對人類疾病有效的化合物。這個“篩子”做得好壞,是關系成敗的重要環節,所以“篩子”中的元素要和人體的生理現象盡可能地緊密聯系。安普已經將篩選平臺做到分子和細胞的水平上。“我們現在已經把老祖宗的上千種藥都用篩選平臺過了一遍,發現里邊有些是可以用現代科學來檢測的,有些則不行,而我們選擇的都是能夠檢測的,對我們的實驗數據和老祖宗的經驗能夠吻合的東西進行開發,一旦我們在動物體上能證明它安全有效,那么它在人體上安全有效的可能性會大一些。”
他們要彌補的空白便是,中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藥能打入國際市場。現在的新藥一般來源于兩種模式:仿制國外已有的成藥和做國外藥的改良藥,重新申請專利。于是,國際市場上見不到中國自己研發的藥。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局面,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國內技術不過硬; 二是國內研發成功的藥很少去申請國際專利; 三是即便有了國際專利,因為不懂國際規則也很難打入國際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