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強說500萬只是開始
cye.com.cn
時間:2007-6-13 10:37:57 來源:
作者:劉巖 我來說兩句 |
|
 |
|
近年,傳統藥物(主要是指中草藥)已被許多國家認為是朝陽產業并加快發展,國際上中草藥的年消費已超過150億美元,并且仍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
雖然做生物制藥的自主研發會面臨資金上的大問題,但是俞強很清楚自己的優勢在哪兒。安普目前研發的是抗腫瘤、炎癥、糖尿病和抗病毒的藥。對安普而言,要賺錢,模式有兩種,一是申請專利,一是申請臨床批文。他們在找到一個有用的化合物時即可以申請專利了,如果有人在早期對這個專利有興趣,安普即可以轉讓出去。可是,實踐中這種情況比較少,更多地是在經過動物實驗、并且拿到臨床實驗許可批文后,公司才將其轉讓給某些藥廠來做進一步的開發。俞強的雄心還不止于做臨床這一部分,“做臨床后的屬于服務性的公司,沒有原創性的東西,但是如果我們拿到的幾個臨床批文下來時,有新的融資進來,那我們就自己全方位的開發,不把它賣掉,同時不排除和國內的某個沒有研發、但是有很好銷售系統的公司合并,我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做成國際上同類的、完整的大型藥業企業,像默克公司、禮來公司、輝瑞公司那樣。”
投入越大,要承擔的風險就越高,“我們的信心來自于我們幾位科學家能夠看得到現在制藥行業里邊的一些問題,能夠比較長遠地權衡這些問題,能夠比較理解中草藥在目前所面臨的問題里的優勢。我們對西方科學的了解與國際上是同步的,而他們對中草藥的理解很膚淺,幾乎不知道,也沒有人想要去理解。所以,這一點我們有而他們沒有,我很有信心。” 與晨興結緣 “我們預計會在明年或后年有臨床批文下來,并且賣出去,而這三到五年我們就是融資。就像蓋一個酒店,前些年就是投入,好幾年以后才開始有盈利,制藥行業更是這樣。”俞強表示。
2002年安普成立之時,進行了首輪融資。上海創投當時在國內尋找高科技的項目,找到俞強等人。恰巧深圳的房地產公司潛龍也正在尋找高科技項目,于是一拍即合,兩家同意各投1000萬元給后來的安普。
2006年能與晨興結緣,也有著安普特有的契機。晨興的總裁陳樂宗本人即是從哈佛學生物出身,他不僅對這個行業極為熟悉,對這些科學家的名字也并不陌生。專業上的溝通異常容易,陳又分別找了這些科學家交談,一輪下來便毫不猶豫地出手了。
晨興看中安普的,首先是生物醫藥這個行業,而不是某個產品。其次,便是安普里的這些科學家。他們是這個行業里研發做得最好的,有世界上第一個細胞死亡基因的發現者袁鈞瑛教授,也有STAT信息傳導通路的發現者傅新元教授。晨興有自己的打算。陳樂宗目前投了生物類的七八家公司,從長遠來講,他可以很容易地就形成產業鏈,從化合物的產生、篩選、動物試驗到臨床,這些公司都有所涉及,當每個小企業做成一個比較高的成熟度時,就比較容易把它們串成一個產業鏈。
晨興投資生物企業,說來已有十多年的歷史。他們投資的CV Therapeutics于1996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Dendreon于2000年納斯達克上市, UroCor LabsSM于2001年被Dianon公司收購。近幾年,晨興的中國業務越來越受到重視,陳樂宗此次會將目標鎖定安普,包含新的戰略眼光。
目前,安普在經營中也遇到了最大的問題,企業技術門檻太高,雖然擋住了別人,也在某種程度上牽絆了自己。“人”是目前最讓俞強頭疼的問題,想在國內找到大量技術水平高、又愿意認同安普創業理念的人才不太容易。千辛萬苦找到的高級研發人員在經過企業長達半年到一年的培訓之后,一旦離開,又會讓研發的穩定性發生斷裂。更何況,中國的法律目前面對這種糾紛時,更多保護的是個人的利益,而不是公司的利益。“我現在手上能開發的產品很多,想要去做的東西也很多,都是可以齊頭并進的,我很想多找到幾個合適的人,把目前的七個篩選平臺擴大到七十個。”俞強充滿信心地說。(文/劉巖)
|
免責聲明:
凡本網具體標明“來源”的所有文字、圖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您對本站文章版權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致電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