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陶盈舟 北京報道
“本土VC發展緩慢,是由歷史和政策因素決定的。”美國凱睿資產管理集團中國區總經理宋勵強7月24日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說,“事實上,本土VC已經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統計顯示,中國的本土VC已經超過400家,累計投資項目近萬個,然而,只有20%的資金通過協議轉讓、回購或者利用中外合資的方式借助外資VC的退出渠道實現股權退出,平均收益非常低下。
發展屢遭瓶頸
本土VC的發展可以追溯到1985年,當時國家提出了創業投資的概念,為本土VC的崛起創造了機會。然而時至今日,中國的本土VC仍然沒有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
傳統的體制管理模式是本土VC先天機制方面的缺陷,資料顯示,國內80%的風險投資公司都是由政府部門出資的。戈壁投資的副總裁徐晨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談道,由于這些機構大多都有深厚的國有色彩,它們的投融資運作方式也是大多按照政府的有關計劃,對扶持企業進行定量資金的撥款,這種情況下,收益微乎其微。
此外,很多本土VC的國有機制,在激勵、待遇等方面都不是太到位。徐晨指出,在這樣的用人機制下,對于管理人員來說壓力并不大,業績好壞顯得不是那么重要,相反,外資風險投資市場化的運作,使得每個人都有很大的個人發展空間。“風險投資是一個高度競爭的行業,壓力很大,如果管理者積極性不高的話,當然你面臨的機會也不是很多。”一位本土VC管理者對此直言不諱。
宏基創投總經理陳友忠則坦言,國內VC一直做不好的原因主要還是三方面:第一,沒有解決項目退出市場;第二,本土募集資金政府化;第三,操作單一化。
眾所周知,IPO是最關鍵的VC退出渠道,國外的VC,可以采取國內選項目——境外投資——然后在境外上市的模式,退出渠道非常順暢。而本土風險投資公司近幾年的退出方式主要采用國內、外企業收購;境內、外上市;清算;管理層收購;還有通過分紅實現初期投入資本的有效回報。其中,國內企業收購是大多本土VC實現退出的方式。但是,這樣退出實現的收益,遠遠低于企業在國外實現上市得到的少則十倍,多則數十倍的收益。
同時應該注意到的是,國內資本市場對私募基金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私募基金一直處于半地下的狀態,介于合法與非法之間。本土VC要獲得更大的發展,首先面臨的就是解決融資渠道的問題。此外,由于缺乏國際化的管理團隊,本土VC在運作時,往往使用單一的操作方式,無法順利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合理的VC投資模式應該是投資企業——幫助企業發展——企業再融資——退出,而現在本土VC普遍存在的一個模式則是投資——發展,然后融資困難,無法順利發展實現退出。”美國凱睿資產管理集團中國區總經理宋勵強對本土VC發展模式如此分析,“按照國際上的概念,VC應該關注的是具有成長性的早期的企業,然而目前的情況是,VC和PE關注的都是即將上市的企業,而這樣的企業需要的資金要遠遠大于初期需要的成長資金,這種情況下,本土VC談何優勢?”實際上,由于資金和管理團隊的制約,本土VC往往吸引不到優勢項目,也鮮有成功的案例,沒有自己的品牌,也就很難順利實現第二輪的融資。“國內的VC大多只是停留在投資上,在得不到收益的情況下,錢很快就會用完。”宋勵強表示,“最終的結果是本土VC的生命力越來越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