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險投資看好中國的熱潮中,除了行走在幕前的風險投資合伙人之外,IT公司同樣以生生不息的創新精神不甘示弱。
在孵化基地、戰略型投資、注資風投基金和直接投資的各種模式中,IT巨頭一直在靈活地運用這些手段。
中國市場上,不管是初創期的新興網站還是成熟的軟件企業,越來越多地看到了IT巨頭的身影,而受到英特爾和思科風險資金青睞的中國企業已經超過100家。
高爾夫、旅游,英特爾公司高級副總裁兼英特爾投資總裁蘇愛文的愛好與普通美國中產階級并無二致。
不知道他做投資的目標是否跟高爾夫一樣——最短的路徑,準確入洞。但是旅游倒是不折不扣地和他的投資生涯密不可分。
比如,每年一度的中國巡視,這次他明顯感覺到上海的機場停機坪擴大了,城市交通更擁擠了。“交通擁擠”會不會成為投資家投資的一個風向標?
蘇愛文說,“當然”。這背后顯示的是中國GDP年增長率超過10%,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投資者的政策,對任何投資者來說中國都極富魅力。
這也正是英特爾在2005年6月專門設立中國技術基金的原因,這項基金總額達兩億美元。它與中東和土耳其、印度、巴西等三個基金并駕齊驅構成英特爾投資的地域性基金。
而在中國,英特爾從1998年開始第一筆戰略投資,至今已經向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9個城市的60多家公司投入了資金。
2006年英特爾全球投出的10.7億美元中,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和韓國占到了16%。
戰略性投資
電訊盈科、亞信、搜狐、德信無線、UT斯達康、珠海炬力……這是英特爾投資的公司中已經被收購或上市的部分。
51.COM、A8音樂、新進半導體、信語通、金山、思華科技、易寶、東軟……這些是目前英特爾投資組合中的公司。
這些公司涉及的行業不一而足,但是他們與英特爾的戰略脈搏一起跳動,身上有著英特爾的氣息。它們就像英特爾處理器的廣告一樣:Intel Inside。
英特爾將投資的企業分為四類:一是生態系統:這些被投資公司的產品使用英特爾技術,有助于拉動市場對英特爾產品的需求。
二是市場開發:這些被投資公司可幫助新技術在新興市場應用,它們通常是那些借助互聯網提供本地語言內容或服務的公司。
三是彌合技術鴻溝:這些公司是推廣基于平臺的技術或者幫助英特爾推廣產品的公司,比如半導體設備或加工技術投資。
四是尖端技術:英特爾投資會將一部分資金投入新興技術領域,雖然這些技術和英特爾當前業務關系不大,但是可能在未來三到五年派上用場。
由此可見,英特爾非常注重戰略性投資,通過投資來促進英特爾公司主營業務的發展的宗旨昭然。正因為如此,英特爾投資的大部分是技術型企業。而其投資部的經理人幾乎都具有技術背景。
英特爾投資部亞太區總監張仲說,英特爾和其他VC考量一家公司的參數并無大區別,但是除財務指標外,還需對英特爾公司本身產生正面效應。這為投資經理們挑選項目時增加了難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