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也成為英特爾的一項優勢,蘇愛文上任之初就發現,投資的競爭環境中,資本已經不再是決定因素,對于一些創業公司或投資組合公司來說,它們所期待的不再僅僅是注資,而是需要更好的附加值和與眾不同的特色和優勢。
而技術以及英特爾本身的產業影響力就是這種附加值的源泉。
基于上述因素,蘇愛文認為,網絡部署、游戲、虛擬化以及提供服務的軟件,在任何信息市場都是投資的熱點。此外還有移動辦公、移動平臺——在將來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手持設備來上網并運用網絡的所有功能。
無線通信最被張仲看好,他認為現在看到的應用不到1%。他反問,保險行業有多少經紀人用電視和客戶談生意,并用打印機直接打印出來就可以簽約?這類應用在他看來潛力無窮。
主動變革 積極投資
蘇愛文剛剛頂著美國次級貸的股市寒風來中國,但是對于他來說,資本市場的波動不足于成為改變投資的砝碼。股市在動蕩,但是技術的開發和部署還是會繼續,企業家的精神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無論股市怎么變,人們還是會開創自己的公司,還是會進行發明創造。”
這正是蘇愛文一以貫之的認識。2005年,蘇愛文從英特爾財務主管的角色轉變為投資總裁,他并不保守,隨即展開了大刀闊斧的變革。
他開始更積極地在全球各個快速發展的經濟體和有很好投資機會的地方進行投資;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英特爾在世界不同地方分別設立一些專用的基金(中國、印度、巴西等都有技術發展基金);他還增加了對英特爾所投資的公司的持股比例,不再像過去那樣僅僅拿到最低的持股限額就夠了,也相應增加對它們的關注和支持;此外,除了將要上市的公司之外,已上市的公司英特爾也會進行投資——如納斯達克的一些上市公司。
在他看來,可能最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英特爾開始對投資的公司進行很好的評估和衡量,試圖獲得更高的回報率。
這似乎在彰顯一種更加積極的投資策略。張仲說,過去,英特爾喜歡跟著其他基金投,現在則更加傾向于自我主導的投資。
而在中國區,另一個變化則是,過去投資早期的公司比例相對更高,但是現在,大金額投資成熟型的大公司也成為一種策略。東軟就是這樣的例子。
蘇愛文承認全球的流動性過剩給投資帶來了挑戰,但是他并沒有放低投資的標準。投資回報率始終作為其衡量投資價值的一個指標,這也是為積極的投資策略控制風險。這也是這位過去的財務主管的強項。
對于中國市場上經常聽到的20分鐘決定投一個項目的“故事”,蘇愛文說:“我們是非常嚴肅的投資者,所以不可能20分鐘以內就作出投資決定。”但是他認為,從行業內來看,英特爾的投資決策還是很快的。蘇愛文表示,通常一個決策流程是一個月到兩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