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人士一致同意,近年來發生的一些高調收購事件,比如Oracle與人科別別扭扭的兼并,以及其以閃電速度收購BEA系統等,已經改寫了高科技領域的收購規則,因為在這一領域傳統的認識是,對于一個公司而言,固定資產什么的并不重要,真正的財產是人才。
不過Oracle在獵取目標及消化目標上實在做的太成功了,不管你是否情愿,一個有頭腦的觀察人士還是會由此聯想到1995年的IBM收購Lotus事件,當時那一大型并購案就是從敵視開始,IBM最終出了超高價才取得了勝利。
“但是收購方還是要對溢價收購持謹慎態度,否則他們可能就會明白為什么會有‘許愿的時候可得小心點’這句老話了”,洛杉磯洛約拉瑪莉蔓特大學金融學教授Don DePamphilis說。他在任教授前,曾擔任過一家航空企業的執行官,參與處理過約30件兼并案,當然那些在規模上與微軟和雅虎的這次事件相比要小得多。他還曾經撰寫過《收購、兼并和其它重組活動》一書。他認為,憑他的實際經驗和理論認知來看,收購失敗一般有三個基本原因:一是買家出資過多;二是雙方不能很快的融合;三是收購案本身就是一個錯誤決策。
DePamphilis表示,微軟已經拒絕考慮增加收購價格,同時也有過收購整合其它公司的經驗,所以現在更大的問題在于微軟和雅虎是否應該合并。他認為,微軟是一個已經取得成功的、相對保守的大型企業,而它對付的卻是一個相對年輕、更具冒險性的對手,要把這二者完美地融合起來將十分困難。
這種看法不免讓人想起AOL收購時代華納事件,當時這兩家公司順利完成合并,但美好的情緒卻未能持久。不過DePamphilis還是表示,微軟-雅虎的結合還是可行的,因為它們一起合作肯定會在在線廣告市場上更具競爭力,而現在Google顯然在這一領域占有無可比擬的統治地位。
但DePamphilis還說:“你能把兩艘沉般綁在一塊兒做成一只救生筏嗎?當然肯定會有強有力的理由支持微軟與雅虎合并,但是不管如何,一旦實際操作起來,想做到完美融合總是會有很多困難的。”
加里福里亞大學Hasting法學院教授、反壟斷專家James McCall認為,由于以上“兩艘沉船”爭論,一旦微軟與雅虎達成協議,美聯邦官員可能會傾向于放他們過關。他解釋稱,反壟斷監管部門早已開始關注支持大型公司通過并購變得更大的所謂“收購與效益相關”理論。他們現在關心地是收購成功后的效益如何。那么,這次就可以允許兩個在在線搜索領域相對“弱小”的公司合并,來應付更強大的GOOGLE嗎?McCall認為,那可以是一個同意此次收購的理由,否則收購就肯定不會被通過。
現在雅虎已經拒絕了微軟的要約。但即使出現敵意收購,歷史經驗可以幫助微軟如愿以償,當然前提條件是微軟投入更多資金。這是有前例可循的,比如Oracle收購BEA,開始提出的溢價率是25%,達成協議時是42%;Oracl收購人科,溢價率開始是6%,后來達到75%;IBM收購Lotus,開始是65%,后來是98%。那么這次微軟會出到多少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編譯/無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