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6日)參加中國證監會召開的專家學者座談會的專家建議,可把創業板當成資本市場制度創新的“試驗田”,加大保薦人和發起人的責任,以減少創業板市場風險。他們還提出,應明確創業板公司能否賣殼以及退市機制等問題。
新的試驗田
“創業板在市場化方面應該走出新的一步,否則會有缺陷。”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建議,創業板在市場化方面步子更大一點,但在監管上要更嚴格,以達到平衡狀態。他說,可以把創業板當成是主板市場化、國際化的“試驗田”,如在漲跌幅限制上,可率先一步進行試驗,而不是和主板沒什么區別。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曉蕾也建議,把創業板作為制度性建設的試驗田,特別是在退市機制上。創業板是新的,投資者也是新的,投資者要承擔公司可能退市的風險。同時,退市對約束上市公司有很大的作用。創業板公司盈利模式和傳統行業不同,容易出現炒作,如果沒有約束,上市公司就不會努力去經營管理,而是借著“故事”炒作了。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紀鵬認為,我國設立創業板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尊重現實國情,借鑒國際經驗,為我所用。要推創業板,既不能做成是“小版”的中小板,門檻cye.com.cn不能太高;也不能是港英模式無門檻的創業板。“定的分數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他建議,創業板的標準要從高到低逐步調整,不能搞T+0,不能不設漲跌幅限制。
能不能賣殼
創業板公司由于規模小,經營風險較大,容易出現虧損。對于虧損到一定程度的企業,將來是讓其退市還是允許其通過重組等手段繼續留在創業板?對此,專家們有不同看法。
“創業板要禁止資產重組,禁止賣殼。”華生認為,應該明文規定創業板禁止賣殼。主板市場出現的一些不規范之處,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上市公司“只生不死”,可以通過重組等方式存活下去。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吳曉求指出,創業板殼資源的利用與主板市場應有差別。如果有其他公司看中虧損的創業板公司的技術或其他資源,也可以進行收購,但是要退市之后再收購,而不是直接資產重組。
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徐剛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不能單單規定是否可以賣殼。存在借殼是因為人為制造的稀缺性導致的。如果任何企業都能上市的話就不會爆炒。所以應該盡量降低門檻,降低發行審批的難度,讓更多的創業企業進入這個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