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方面,從直觀上看,創業板公司要遠小于主板公司,業績容易受到沖擊。比如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某一個行業景氣度的變化,都可能影響到一個創業板公司的業績大幅波動。
從目前中小科技企業的特點來看,創業板公司還可能有一方面的風險,就是在經營上,特別依賴于某一核心技術,這些企業有些就是由科研人員拿某一項專利而設立的,對單一技術的依賴程度高,一旦出現替代性的技術,對公司影響也比較大。
此外,創業板公司的持股結構也將大異于主板公司。一般來說,高管持股比較多,對高管治理的要求比較高,這也是風險之一。而且一些高校的科技型企業此前在主板市場的表現也讓投資者擔憂。北大、清華等校辦科技企業的治理結構差也得到了市場驗證。在創業板市場上,這個特點仍然值得投資者警惕。
這些風險結合在一起,其體現就是創業板公司早夭的現象會比較顯著。雖然創業板市場會以成長性區別于其他市場,但高成長性也僅僅是對于那些存留下來的公司而言。投資者選中的企業,可能獲得高回報,也可能直接退市,并不會像多數主板績差公司一樣還存在一個“殼資源”。
炒新風險 規模小易被操縱
有的讀者看到這里,也許會想,如果像參與主板市場炒新一樣,或者在公司上市最初的一年里持有,是否就能避免上述風險呢?
從創業板公司的特點看,這一點或許仍然是不確定的。創業板公司,尤其是科技園區出來的創業板公司一般都會有創投機構的身影在其中。作為風險投資退出的重要通道,創業板公司在創投機構的限售時間上可能不會較主板嚴格。
在這種情況下,現在來看仍沒有相應的規范,由于創業板市場規模小,公司市值也小,容易形成市場操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