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此前,中國企業的上市之路里并沒有交易所的權力身影。
據介紹,中國證監會對企業上市最早實行的是額度制,后來轉變為審批制,而后又由審批制再轉變為核準制。“現在,證監會主要對擬上市企業進行合規性審查,而所審材料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則交由中介機構把關。”上述分析師稱,“在國際上,股票交易所都已經由會員制改為公司制,并且掌握著企業發行股票和上市的全部審核權,這次變化意味著中國證監會下放了自己的部分權利,這算是一個進步。”
IPO的“維新”
隨著IPO的重新啟動,本應該激動的券商們卻沒有那么興奮。因為改革后的新股發行制度,“新股不敗”的神話即將破滅。
安邦咨詢金融分析師高強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所謂的“新股不敗”,就是指過去的新股發行制度很容易造成新股上市首日股價虛高的情況,而在這背后,則是股市的詢價環節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沒有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
從很多新股上市后的變現情況可以看出,在股價虛高的時間內,不少中小投資者接盤,新股股價會大起大落,結果便是散戶損失慘重。“而這種損失本可以避免。”上述分析人士稱。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陳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上述情況,今后會有所改善,在新的詢價制度中,管理層不再對新股發行價提出指導標準,完全是上市公司和投資者之間進行撮合。“因為只有經過博弈的結果,才是雙方認可的表示。”陳建認為,詢價從行政指導變成了市場化的博弈,有可能出現新股跌破發行價的情況。所以,券商對上市公司的詢價真實性會提出較高要求,因此機構投資者虛假詢價的情況會到嚴格控制。
一直以來,一、二級市場巨大的差價使得中小投資者一直遵循著機構制定的游戲規則,毫無還手之力。從新股首日漲幅來看,近幾年的新股上市首日有接近90%的概率漲幅超過50%,還有1/3的新股首日漲幅在50%至100%之間,約8成的新股上市首日漲幅在40%至300%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