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怎么可能?我從來沒有聽說過我們公司有上市的打算。我們公司總共就十幾個人,要是我們公司也能上市,那我肯定不會買創業板的股票……”這是記者聯系當前坊間流傳的眾多創業板上市候選企業時比較常見的回應。
創業板開啟在即,“山寨版”創業板候選名單格外惹眼,也很招人妒忌,更有甚者把能出現在創業板候選名單中也當成一種榮耀,大肆炒作。那么,這些名單形成到底有多少依據?上榜企業的質量究竟如何?
“候選名單”滿天飛
隨著創業板規則制度的逐步出臺,創業板的輪廓越來越清晰;而對首批創業板上市企業花落誰家的猜測卻顯得越來越朦朧。 創業板候選150強名單、最有可能在創業板上市名單、創業板上市候選名單、創業板上市大猜測等在網上大流行,充斥著人們的視聽,這些名單還不斷地被其他媒體引用,一些地區或企業甚至借以炒作自己。
創業板推出的消息明確至今,對創業板上市企業的名單猜測和炒作就沒有停止過:“創業板儲備項目數量排名靠前10家券商,所準備項目超過150個,其中近期可申報的項目就有70多個”;某地“確定了創業板上市第一批70家備選企業名單,以及后備企業名單80家”;某省“創業板重點上市后備企業100家名單已經出爐”;某地“目前已有上百家中小企業做好上市準備,基本符合上市標準的后備資源約有1100家”……
名單“含金量”存疑
毋庸置疑,候選名單中確有優秀企業存在,極有可能最終會出現在創業板上。這些企業的特征是屬高新技術產業,處在成長期(極少量處在初創期),部分已有PE介入,創業板上市意愿較強,上市準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這類企業上榜候選名單當之無愧,但具體數量還有待了解。
|